
□佐霞 特约记者 赵晓兰 文/图
三台“袁隆平”痴心育种56年
夏日的农家田地里一片葳蕤。7月初的一天,在三台县新德镇柳塘村五组村民刘高吉的玉米地里,一位花甲老人冒着烈日酷暑,和刘高吉亲切地摆谈着。“看得出,这块地肥水施得好,长势很好。”“这个品种好,明年我再寄送给你一些……”这位抚摸着玉米秆就像抚摸着孩子一样的老人,就是去年被评为四川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白谷兰。
与农结缘一干就是56年
白谷兰已年近八旬,是成都人。1955年毕业于成都农校后,他被分配到三台县农业局当农技员。学农干农,白谷兰一干就是56年,与农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当地农民都称他为“我们身边的袁隆平”。
1959年,白谷兰调任三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为改变当时的农村发展面貌,他心头有了个“粮猪安天下,林果富万家”的“富袋”思路。实践中,他开始进行玉米、水稻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创新选育工作。1976年他带领技术干部到三台新德镇搞杂交水稻制种,亩产达到94.5公斤,让一直跟水稻制种打交道的人都啧啧称赞。
三台是个丘陵农业大县。每一次在田间行走,看到农民在地里挥汗如雨,但收入寥寥,白谷兰心里就很着急。那时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于是他醉心于优良种子的改良培育和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推广。经过实践,他和同事一起总结出了“小春留预留行,带状改制,给早玉米留出席位”和“带状早播杂交种,密植全苗攻穗肥,改种又改制,改种结合改制抓早”等种植方法,为丘区农业增产闯出了一条新路,使三台县的玉米总产量在1980年就一举闯过了三亿斤大关。因成绩突出,白谷兰受到了省农业部门的表彰奖励。1984年,白谷兰在灵兴镇柏杨村抓“钱、粮双丰收”试点,使柏杨村在1988年由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县当时收入最高的一个村。
1994年,白谷兰退休了。原本可以在成都安享晚年的他,却舍不得从事了几十年的“三台农业”,离不开他的育种研究。为了便于实验,他在自己住家的28层楼的楼顶弄了一块“实验田”,年年做着种子的培育实验。对于这一切,白谷兰是这样诠释的:“人的一生总应该做几件让人 ‘捏得叫’(叫得响)的事吧。老不可怕,我怕的就是老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