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主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明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为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很多优势产业都开始放眼于“世界”这个更庞大的市场。
在酒精饮料市场,众多国外洋酒品牌纷纷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其行销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先行”:产地、品味、时尚、奢侈,众多诉求点一道掀起中国流行文化的浪潮。对此,中国白酒行业专家充满忧虑:洋酒来势汹汹之际,中国白酒还有多少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国白酒具有物质与情感消费双重属性,应该怎样引领消费又满足消费?中国白酒又该怎样借鉴洋酒走进中国的成功之处,走出国门被全球消费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中国白酒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未来的消费者,如何满足消费者、争夺消费者。比如,80后、90后在消费洋酒、啤酒还是葡萄酒?白酒在年轻人心目中是什么感觉?而争夺未来的消费者,就要首先构建起能够吸引他们的文化口味。因此,站在行业视角,展望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
酒是文化的载体,传承历史与文化
不一样的酒,能折射出不一样的文化韵味。从酿酒原粮种植到生产酿制,从上市销售到品饮,不一样的酒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酒对一个民族风俗和习惯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什么人,选择一款酒,是人这种高级生命体特有的将酒附着于“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最终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就是对某种文化的认同。说到底,文化是酒的灵魂。
中国白酒遵循传统,固态原粮生物自然发酵技艺,因发酵温度不同、配方不同、是否入窖及发酵时间长短不同而生产出不同口感、不同香型的白酒,保持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国窖1573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爱,不仅仅因为她有中国最大古老窖池群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她有“你能品味的历史”这一文化感受,品尝她,就是品味历史留下的文明印记、岁月所散发的悠悠芳香。
酒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白酒,敬天地父母而成礼以节,“登山封禅”,修德祈福,祭父母先祖;中国白酒,庆大事、荣耀、立功而成欢壮志;从泥窖保护、发酵酯化,到封藏库存、品茗饮用,白酒业的发展早已积淀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以诗词歌赋为表现形式,而中国白酒是诗词歌赋的有效载体,离开了中国白酒,就没有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与诗句。《诗经》曰: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汉书》曰:百福之会,非酒不行;《左传》曰:酒以成礼;《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使以为孝乎。”中国白酒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白酒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