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斌
作为一个从事抗旱节水的农业科研人员,让我心里不能宁静的是,毛泽东主席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已经过去60多年,但我们还没有实现水利现代化——旱涝灾害肆虐,粮食经济损失严重。
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频繁出现的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南北方共同面对的挑战、粮食安全危机的重要根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资源高效利用需长期投资建设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并不是贫水国家。但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北方水资源不足18%,南北气候和水资源量差异巨大;且夏秋季多雨(占全年的60%~80%),冬春季干旱(占全年的20%~40%),季节性分配明显不均。
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明显是缺少系统的抗旱防涝的水利工程,对现有水资源没有能够进行科学时空调控和高效利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很好地解决了近30多年的黄河断流问题,同时还发挥了很好的抗旱防洪、发电清淤等功能。
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9.5亿亩)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至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防汛抗旱功能丧失,还带来洪涝灾害的危险。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大约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而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占40%左右,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的经费微乎其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抓水利建设,藏水于地是核心,需进一步扩大投资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