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在给牡丹授粉。
昨日,本报A06版以“蹲守伏牛深山11年 培育牡丹新品21个”为题,介绍了来自北京的72岁老人王福蹲守深山培育牡丹新品种一事,引起读者极大兴趣。在惊叹他所取得的成绩时,不少人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他甘愿在栾川深山坚持这么多年?在培育牡丹新品种的过程中,他又经历了哪些艰辛?今日,本报为您详细介绍王福蹲守深山培育牡丹新品种背后的故事。
惊叹 他们的开荒之举,打开牡丹品种培育的一扇新大门
栾川县西部的三川、白土、叫河三镇,平均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境内大山连绵、气候宜人。
位于三川镇的小红村离市区有多远?我们早晨7点驾车从市区出发,快中午12点才到达这个距市区约300公里的地方。
太阳正当头照,村里一片寂静。不用村民指引,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还在山坡地里忙活的王福。
满头银发、穿着简朴的王福,正蹲在牡丹花丛间做人工授粉。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牡丹花期从5月初开始,能一直持续20余天。此时,王福还没顾上换下早晨出门时穿的长袖衣服,因为花期有限,5月里他甚至忙得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
授粉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过程:将作为母本的牡丹花柱头上的花粉去掉,留下花蕊,再将作为父本的牡丹花的花粉粘在上面,套上袋子,挂上手写的标签。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长久的等待。”王福边在本上做着笔记边说,“搞育种工作就像生孩子一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在这个两山夹峙、泉溪中流的幽静山谷里,加上上月末最新认定的8个新品种,王福用11年光阴,已等来了21个令人惊艳的牡丹新品种的诞生。
“他们的开荒之举,填补了我国牡丹育种上的多个空白,打开了牡丹品种培育的一扇新大门。”最新一期的花卉研究权威杂志《中国花卉盆景》这样评价以王福为主的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