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我最大的心愿”
在王德秀的身上,经常揣着一本工作笔记,本子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王德秀订阅的专业杂志有很多种,《农业机械》、《农机推广》已订了许多年,每年的杂志一本不少地装订得整整齐齐。他常说:“农机推广首要环节是选择技术筛选项目,只有勤奋学习积累技术,才能抓得准选得好。”二十几年来,王德秀光工作笔记就记了600多本一米多高,可以说这些资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他用汗水浇出来的。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阿荣旗出现农民自办小型机械化的热潮,以小四轮为主的农业机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功率小,农业机械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9年春,王德秀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在呼伦贝尔地区率先引进东方红系列履带拖拉机和与之相配套的旋耕机和翻转双向犁。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持怀疑态度,但他义无反顾,选择了一户接受新事物快、热爱农机事业的农户作为示范户,自己亲自动手安排、调试,并组织机手开机到田间地头,实地进行操作试验,当地农民反响很好。为了更进一步使广大农民接受这一新的事物,王德秀根据阿荣旗的自然区划,分别召开了60次新农机作业现场会,覆盖了全旗95%以上的乡村,到场的人有各乡镇领导、各村的党支部书记、村长和广大农户2万多人,而当年这个村组依托新机具的技术优势,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5万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激发了阿荣旗广大群众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短短几年时间,阿荣旗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发展到9000台,翻转双向犁达到了8000台,仅这组技术推广,为阿荣旗农民年人均增收610元。
1998年他从报刊上获悉黑龙江省海伦试制成功精量播种机的信息,他马上赶往海伦。到了那,他向科技人员了解机具的性能,向农民调查机具的使用效益,回来后他及时举办了4次精量播种机的推广观摩现场会。农民相信“王老推”,第二年该旗精量播种机的保有量就达到600部,目前,机械化精量播种的面积达到400万亩。经过农业部门抽样调查对比测算,全旗年节约优种300万公斤,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农民得实惠,苦些累些也值得”
阿荣旗种植300万亩大豆,可王德秀深知种植大豆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收获。正当他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时,恰逢国家开始实施购机补贴项目,王德秀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一定要把这造福农民的好项目争取到阿荣旗。于是王德秀五上呼和浩特,向自治区有关部门表达阿荣旗农民盼望的心情,扎实的农机推广基础和由此所能产生的示范效益,终于领导们被王德秀感动,2002年这个能为农民增收近百万元的项目落户阿荣旗。
项目推广,王德秀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工作中,他从不抽机手的一根烟、喝一杯酒,同时他还不计报酬地装卸机械,送货上门,并主动解决机械故障、跨区运输、收入调查等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几百吨的机具装卸王德秀愣是没有请一个搬运工,没有花费一分钱,没有向组织要半点补助。这期间,他个人手机费高达1800多元,全都由他个人承担,没有增加单位和购机者的任何负担。三年来,阿荣旗利用农机补贴资金购置补贴机具68台,其中大豆联合收割机36台,填补了阿荣旗农机收割领域的技术空白,由于补贴项目的实施,全旗新发展1100多农机专业户,累计拉动社会投资2300多万元,项目成效显著。
“能为农机推广尽一份力就觉得很满足”
当了20多年农机推广中心主任,王德秀有许多机会可以离开基层岗位,他的同学及一些同事有的升了职,有的转调到其他轻松而实惠的部门,惟有他仍工作在农机推广的第一线。曾有人劝王德秀下海经商,并许诺年薪在15万以上,面对诱惑,王德秀也曾动摇过,可是,一想到几万农机手渴望知识的热情,他的心就坚定下来。他说:“虽然我干不了什么大事,但一想到自己留下来能为阿荣旗农机推广发一份光、尽一份力就觉得很满足!。”
乡亲们说:王德秀是我们的“贴心人”,他把青春都献给了农机推广事业。由于他突出的工作成绩,农业部、自治区曾多次给予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先进个人、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