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东龙镇京龙村是贵港市科技局新农村建设和科技特派员挂点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兼以养殖业为辅。
几年来,在市科技局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京龙村牲猪养殖业得来 连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覃塘区牲猪养殖专业村。现在牲猪存栏200头以上的专业户已发展来 20多户,存栏母猪1300多头,仅上半年出栏肉猪就来 达5000多头(含仔猪1000多头)。每年仅牲猪养殖这一项就给京龙村带来了100多万元的收入,人均收入达5000元,排在覃塘区前列。近期,该村被批准列为广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也是贵港市唯独入围的村。这是该村保持走科学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打破传统的养猪方式,走生态养猪道路发展的结果。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技术水平。
京龙村被列为贵港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市人大莫启锋副主任、市科技局以及区级、镇级新农村指导员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养猪网,保持“二十字”发展方针,主动挠 特色产业——牲猪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村共设立“农家课堂”培训点5个,党员电教中心户8户,科技致富示范户10户,去年以来,利用“农家课堂”,党员电教户举办农村党员、种养能手和农民群众培训班30期,培训党员(群众)900人次。自贵港市科技局挂点京龙村几年来,贵港市科技局针对该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要因势利导,共举办了15期牲猪养殖培训班,甚至还为京龙村养猪专业户们请来 了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的潘天彪专家来给他们授课。通过开展多种教育培训,各养猪专业户们懂得了各种猪的饲养治理 与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农村党员和群众科技致富能力得来 进一步增强;促进村里的养殖场向科学、规范的趋势发展。目前,该村大部分猪场、猪舍的设计建造更科学更规范化,猪场内设消毒室、保温设备、仔猪保育栏、母猪分娩室、母猪重胎定位舍等。
二、实行帮扶制度,来 达共同致富
虽然该村规模养猪场为数不少,但散养户多,大部分的散养户由于资金少,技术不高而不敢扩大养殖规模,针对这种状况,在村支书的带领 下,他们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度,由大规模猪场以资金技术指导帮助小规模猪场的发展。如养猪大户刘寅春,村民向他借钱养猪,他都不要利息。又如支部书记刘造光,经常指派技术人员来 困难户进行技术指导。每隔一段时间,村里的各养殖户都要集中一次,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养猪体会,各养殖户都毫无保留的将养猪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大家通过互助互帮互学,许多农户提高了养猪防病能力,减少了因猪病伤在医药方面的投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
三、建立立体种养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京龙村是养猪大村,走进村里,猪舍随处可见,但却闻不来 臭味,原先 各养猪场的猪粪一部分放入沼气池,一部分及时清理并经无嗅无味处理后集中起来做肥料。这样就避免恶臭,同时,猪粪经过沼气池的发醇,可生成沼气,村民可用沼气照明、做饭,沼渣作底肥,沼液还可作叶面肥和杀虫剂,既可节支,又保护了环境,仅此一项,每养殖户年可节支2000—3000元。
四、更新观念,把“猪当人养”,人与猪和谐发展。
在一次培训课上,养猪专家说了一句话,惹得村民哈哈大笑。他说:“对待猪,一定要像对待人一样,把猪当人养。”村民笑过之后,他们仔细权衡 ,确实有道理,专家是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养猪的要领 。护理不来 位或护理不好,那么养猪的成本就会高,成本高了利润就低。因此各养猪专业户们都把猪当成了珍宝,有趣的是,很多养猪场的门口上都贴上了与科技养猪有关的对联,这是京龙村的又一道特殊亮丽的风景线。
五、以“协会+农户”的模式促发展。
京龙村猪养得多了,变成了养猪专业村,销路也成问题,在有关部门和科技特派员的倡导下,由较大规模的猪场为主体联合成立了3家养猪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由合作社牵头,加强养猪技术的培训,帮助养殖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以协会合作社为载体,出面搞好市场流通,联合各养殖户实行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通过联合,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保护 了广大养殖户的利益,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
目前,在各级部门、领导的关怀 与支持下,京龙村的养猪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文章来源:贵港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