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全国的养殖业大省。近年来,该省大力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成功实现了养殖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步提高。去年,该省生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分别为7734万头、177万头、694万只和5.9亿羽,生猪外销量居全国第一位。
关注从生产来 餐桌的每个环节
只有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才能实现畜禽水产品从生产来 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保证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养殖环节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该省先后编制了宁乡猪、湘西黑猪、攸县麻鸭、中华鳖、乌鳢养殖技术规范等12项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编制了沙子岭猪、临武鸭、溆浦鹅、芙蓉鲤、湘云鲫等130项养殖业地方标准,从场地选址、建设规模、栏舍布局、生产设施、饲养治理 、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规范养殖生产,逐步完善主要养殖品种的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标准,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为补充的养殖业标准体系,实现养殖生产有标可循。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广“公司+规模养殖场”、“公司+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户”、养殖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发展模式,主动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请求,扶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新建和改扩建,先后支持1.36万个规模养猪场、100余万亩精养鱼池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有力推进了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有35万户,年出栏生猪5263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65.3%,规模养殖比重持续4年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4万户,年出栏生猪2620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32.5%。
湖南省还实行生猪规模养殖场建档备案治理 制度,对年出栏生猪50头~499头的养殖户登记造册,并在市县畜牧水产主管部门备案,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上报省政府备案,实行“一场一编号,质量安全行政责任制和专业技术责任制,挂牌治理 ”,实现对养殖生产的全程监管。
湖南是全国首个实行出栏生猪检疫与“瘦肉精”同步检测的省份,多年来,该省一直保持屠宰生猪按5%的比例抽检。全面开展质量安全整治行动,重点监管养殖投入品销售、贩运流通、屠宰加工等环节,加大对猪牛羊“瘦肉精”、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违法添加物的抽检力度,对所有阳性样品进行溯源查处,国务院食安委联合督查组评判 其“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是全国打击最有效果、工作最为突出的省”,有效保证 了全省动物源性食品的总体安全。
因地制宜多渠道治污
在三湘大地上,一大批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建在山中、“藏”在林下,栏舍齐整,花木茂盛 ,胜似花园,既增强了动物疫病防疫能力,又美化了养殖环境。
粪污处理是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点和难点。该省根据各地环境容量、功能区分和环保请求,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划定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规划布局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培养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健康养殖板块。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在全市范畴内划定“三区”,扶持农户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请求新建和改扩建的规模养殖场(区)污物处理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和投入使用。株洲市整合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等,将养殖污染治理资金扶持比例提高来 40%,对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配套污染排放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对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实行动态监管,鼓励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湖南省畜牧水产部门将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作为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内容,突出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结合各地实际情景,引导规模养殖场户摘 取不同处理工艺,实施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改造,着力破解养殖污染难题,逐步形成了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大型沼气发电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和污水处理厂模式。同时,主动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益生菌饲料养猪技术、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等,全省生物发酵床养猪场已来 达2600多个,发酵床面积150万平方米,出栏生猪近200万头,减少粪污排放量210万吨。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做达来 标排放、安全排放,养猪论坛 ,大大缓解了环保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