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是养殖规模连续扩大,另一方面,产业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革。
在美国,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连续提升,合同养殖的覆盖面连续扩大。在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实践中,有各环节一体化的养殖场,“专业化分工+合同生产”形式的养殖企业快速发展,也有企业将二者进行结合,创新了养殖模式。
美国生猪养殖的专业化程度很高
美国一样 把生猪的饲养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1.繁育 -断奶:指能繁母猪经过受精、妊娠然后生产小猪直来 小猪来 达10磅~20磅使其断奶的阶段。2.保育:有专门的培育 设施,提供专业化的饲料和照管 ,经过8周~10周的时间,断奶小猪的体重来 达40磅~60磅仔猪的阶段。3.育肥:是将40磅~60磅的仔猪饲养至225磅~300磅后出栏屠宰的阶段。
从美国的行业发展历史来看,相伴 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从种猪养殖来 生猪出栏多阶段一体化的自繁自养型养殖场缓缓让位于专心某一阶段的养殖场:1.自繁自养型猪场数量占比从1992年的52%降低来 2004年的31%,生猪出栏数量占比从65%下行至18%;2.专业育肥型猪场数量占比从1992年的19%上升来 2004年的40%,生猪出栏数量占比从22%上升来 77%;3.养殖的专业化带动了规模化的突飞猛进。1992年~2004年,养猪论坛 ,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殖场的平均规模增长了66%,而同期专心于育肥阶段的养殖场平均规模增长了5倍以上。
专业化养殖场之所以快速发展,在于其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分阶段饲养有利于疫病的控制;2.养殖劳动力越发专业化;3.群体较大,出现 规模效应;4.专业化有利于扩大规模,从而有利于应用新技术,相互促进。
“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在我国初步发展
由于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依旧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合同养殖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已经慢慢 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操作过程与美国的合同饲养大同小异: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物料,产品归收时根据养殖成果结算农户利润;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饲养的生猪产权回属于公司。
不同于美国的情景,在我国“公司+农户”模式的参与双方是公司和养殖规模较小的农户,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普遍比较小,比如:
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里“公司+农户”模式起步最早、发展最成功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集团,其户均肉猪饲养量目前约为300头左右。
2.新五丰“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项目从2009年初开始在湖南耒阳试运行,单户单批次饲养规模平均约为每户250头,年出栏规模计划来 达每户500头。
3.大康牧业摘 用“公司+基地+养殖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养殖大户”与上述模式一致,每户养殖户年出栏育肥猪300头~600头,平均约为320头。
4.雏鹰农牧各养殖阶段均摘 取农户代养,单户饲养规模较小,例如,保育阶段单个农户负责2栋、每栋180头生猪的猪舍;育肥阶段农户负责2栋、每栋90头的猪舍。
不过,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连续加快,合同生产串联起来的各个养殖场规模将连续扩大。温氏在推动合作农户向“现代农场”或“现代小区”转变,力争使户均饲养肉猪量近期从300头提高来 1200头以上,增加 户均饲养量,提升饲养效率;雏鹰农牧也在进行养殖场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新型猪舍将大幅提高单个农户的饲养量,推动规模化生产发展。
对照美国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将连续深化,同时,被合同生产覆盖的专业化养殖者的单体规模也将连续提升,这两个规模扩张效应相叠加,将会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