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3 15:32 稿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 编辑: 李胜君
【字号:】
养殖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让武清区更多的养殖户接触来 了先进治理 技术带来的便利 ,加快了畜牧养殖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武清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记者来来 武清区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奶业办公室,技术员刘晶阳正准备给一家奶牛场打电话,他发觉当天奶牛场干奶工作没更及时新。记者马上 记录下了这段对话。
“我从平台上瞧见你那个有些干奶预警全都过期了,信息员还没往上录入。比如说耳号是零八零九一五,今天是二号昨天应该干奶他没干。”
“有可能这月他们是推迟干奶。”
“那您看让信息员尽快补一下。”
“好好,这个信息平台很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准确的信息。”
技术员刘晶阳告诉记者,他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武清养殖业信息平台,看看牛只档案和智能预警的上传情景,督促奶牛场及时更新完善牛只档案,便于监管。
除了一些数据的查看,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对全区的五十二家奶牛养殖场的饲料投放、挤奶等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武清区畜牧水产业服务中心奶业办公室技术员刘晶阳说:“全区每个牛场配备了一套电脑系统,一套监控系统,每个牛场八个摄像头,共享百兆光纤,它的饲料间出奶间运送场,实时监控吧,防止添加一些不良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信息平台的优势已经显现并得来 了养殖户的认可。今年五十岁的张自然是王庆坨镇农民,养猪网,二零零一年建立养牛场,目前养殖规模已来 达六百头,年产值达八百万元。她早已不满足于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正在向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养殖发起挑衅。如今,她和丈夫每天在电脑前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费解奶牛一天的状况。
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应用,为武清养殖业搭建一个从生产来 加工、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越发及时优质的技术服务,有利于树立本地区畜牧行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据费解,现在武清区奶牛数量来 达五万多头,日产优质生鲜乳超过七百吨,已经成为京津之间最大的奶牛绿色生态养殖基地。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武清台记者 杨忠燕)
友情链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 [天津日报] [今晚报] [北方网] [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 [中国广播电视信息网] [天津社集网] [天津阳光义工网站]
联 系 我 们
网站:(022)23601033 转 8043 电台办公室:23341455 电台总编室:022-23359131
天津农村广播办公室:022-23601530 邮箱:hd325075721@qq.com
本网站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北方网
Copyright 2003 - 2011All Rights Reserved
津B2-200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