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孙文祥外表斯文瘦弱,在旁人眼中,很像一位教书匠。其实,他是个“猪倌”。
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猪倌”。他在黑龙江边境 共青农场创办的天香猪场,是全国首家大型有机猪场、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孙文祥是“垦荒二代”,他在这片黑土地上的经历,是典型的当代共青农场人的创业故事。
对这一代共青农场人来说,相比于父辈有着含糊的历史使命,他们觉得自己的位置“有些尴尬”。于是,他们经常 会问:“我们的精神坐标究竟在哪里?”
这个问题需要历史和现实来归答,也等待着目睹共青农场剧变的人们来诠释。
2013年7月4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来 共青农场视察。这是阔别将近30年后,李源潮再次来来 共青农场。1984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在共青农场筹办青年理想 垦荒30周年庆典活动,还为晚会点燃篝火。
如今,李源潮在参观中国青年理想 垦荒纪念馆时,归忆起当年的往事。这座外观形似一把斧头的纪念馆,浓缩着几代共青农场人的奋斗史。即将离馆时,李源潮为纪念馆题写下“创业火炬,青年先锋”。
在关注者看来,这简短8个字是对共青农场精神特质的深刻阐扬。共青农场人身上延续着一种拓荒者的精神基因,那里面饱含年轻人对未晓 领域的探索欲望,也始终昂扬着属于青年一代的实干拼搏。这种气质和时代的结合,正是永不停息的创业精神。
无论是面对环境恶劣的荒原,还是处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年代,以及如今拉开二次创业的序幕,青年的先锋气质始终贯穿其中,创业的火炬一直在这里燃烧。
作为第一代青年理想 垦荒者,年近八旬的杜俊起,曾经亲手开辟过萝北荒原。如今,他正在目睹北方共青城的巨变。在这样的变迁中,他看来 的却是农场人不变的情怀。
这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中国养猪网,努力地挺秀 腰板,用肯定 的语气说:“开拓创业的精神气儿,已经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根谷穗里了。”
历史留下的声音,当代人应该去归应了
精神坐标,这个关乎共青农场根本价值的问题,场长苏彦山也曾经摸索 过。
2010年,他成为共青农场历史上最年轻的场长,那一年他36岁。很多职工忧患这个新场长,“是否太年轻了”。
苏彦山一上任,最先请来共青农场的老干部开座谈会。这令不少人奇特 ,因为很多领导最怕老干部,因为他们“请求多,都是功臣”,不敢向他们讨教。
在这次两代人讨论共青农场未来的座谈会上,包括杜俊起在内的老干部,谈起共青农场过去的创业经历。对于现状,他们直言不讳,“共青农场发展的步子可以再快些”。
这批老垦荒人还语重心长地跟苏彦山说:“青年理想 垦荒精神是共青农场的宝贵财富。”
苏彦山开始去从历史中觅 找关于当下的答案。他翻开共青农场场史,几本封皮老旧的场史在他手里变得厚重起来。
时间的列车开归1955年10月,52个天津青年就要抵达东北。火车已经行进了4天4夜,车厢外的情形,一路从城市变成乡村,从华北平原的深秋闯进了东北的天寒地冻。
19岁的杜俊起正搭在这辆时代的列车上,他裹紧羊皮大袄,心里却是“火热火热的”。当时,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拟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共青团中央第一 探索垦荒方案。一份《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辟荒地的几项意见》提出:“青年团在开辟荒地的庞大任务中应起主动的突击队作用……以便鼓励 和发扬青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垦荒青年树立先进的楷模。”
1955年8月30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北京青年欢送理想 垦荒队大会上发表《向困难进军》的讲话,号召“青年要来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此之前,毛泽东作出“农村是一个辽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
在读完《向困难进军》的讲话后,年轻的杜俊起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浑身冒出使不完的劲儿。当天晚上,这个19岁的青年俯在齐腰高的木箱子上,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写下一份申请书。他写道:“我要和北京市青年理想 垦荒队一道去唤醒酣睡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杜俊起花了两天时间,才把这封递交给共青团天津市委的申请书写完,“生怕有哪句话表达不出自己的决心”。那时,担任天津市高庄子乡团总支副书记的杜俊起像食 了秤砣铁了心,决定舍弃 城市的安稳生活,去北大荒闯出一番事业。尽管,直来 登上北去的列车,包括杜俊起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对北大荒的费解,几乎还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