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菲菲
日前,市场上逐步 涌现的黑猪肉、野山猪肉、排酸猪肉、有机猪肉等一系列名称繁多的新品种肉类,让市民无从筛选(本报曾于10月13日C13版进行报道),更有商家在销售时,将普通猪肉说成是绿色猪肉。对于这些大部分需要专业机构认证才能命名的猪肉以及其他农产品,我们不能企盼市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而应该从技术、细节等方面加强监管,以杜绝乱象。
现如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器重,日常购买农产品及食品时,也多喜爱带着野生、绿色、有机等名词的。部分商家们也正是挠 住了这一商机,尽可能地将自家生产的商品向这些名词上靠拢。
什么放养的野山猪、饮 牛奶听音乐的黑猪,天天跑步跨栏的猪,总之就是想让消费者产生这样的猪肉不是普通猪肉而是绿色猪肉的感觉。在价格上,也就能义正词严 地比普通猪肉贵。除此之外,更有商家在普通猪肉上贴上假冒的绿色认证标志,将普通猪肉变身“绿色”猪肉。猪肉市场的乱象,可见一斑。
其实,为了加强猪肉市场监管,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商务部门还专门建立了猪肉追溯可查询系统,从源头来 餐桌监管猪肉,无检疫检验合格证的猪肉也被禁止销售。然而,因为查询渠道、查询来 的信息有限,大部分市民又出于对超市及肉制品企业的信任,积极去追溯猪肉的市民可谓少之又少。此外,专业机构认证标志太过简易,极易遭不良商家仿照,像是绿色认证标志,网上几分钱就能买一个。
目前猪肉市场乱象,其实也是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缩影。笔者认为,要杜绝这种乱象,养猪网,除了要加强对市场、企业、专业认证机构等监管外,也应加强对绿色认证标志的防伪,在技术上提高造假门槛。另外,对于可能造成市民误解的类似生态、野生等这类打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擦边球的名称,也应一律禁止使用,避免其混淆公众视听。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