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在深翻发酵床垫料,以利菌种生长
□商报记者 施晓平 文/摄
本报讯 一方面是要保证老百姓食 肉,另一方面又忧患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苏州引进的发酵床养猪技术,来破解这一矛盾,收来 了较好的成效。昨天省农委在我市太仓召开太湖流域发酵床生态养殖项目推广活动,把“苏州模式”推向苏南地区。一切顺利的话,未来五年,太湖流域生态猪出栏量有望比现在增加 两倍多,这对保证 食 肉无疑大有好处。
发酵床养猪技术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日本,近年引入我市。跟传统养猪法相比,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菌种分解生猪粪便,让养猪场不但环保,而且还扩大了生猪的活动范畴,有利于生猪的身体健康,从而减少用药,提高猪肉产品的安全性。目前,我市已有太仓、张家港、高新区、相城区、昆山等县(市)、区引进这一技术,年生猪出栏量可达4万头左右。
与此同时,我省其他地区也陆续引进这一技术。不过,由于技术不来 位,不少地方试下来效果并不显然,再加上发酵床养猪技术投入相对较大,每头猪光垫料成本就要50元左右,一些养殖场因此打消了改建或扩建发酵床的主动性。
昨天的推广活动上,来自苏南各地的与会代表,被带来 太仓勤之立生态养殖场、金诸种猪场。代表们发觉,这些地方的发酵床猪舍不但闻不来 臭味,也看不来 污染物,生猪也长得非常茁壮。养殖场方面介绍,他们通过发酵床养大的猪,不但节省饲料成本,出售时的单价也比普通猪贵一两毛,“别小看这一两毛,一头猪就能多卖三四十元了,如果养个几千头,不就是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块钱了吗?”
听来 这样的介绍,与会代表们都很有感触:我们试下来不行,以太仓为代表的“苏州模式”为啥能取得成功?专家们对此估量 ,发酵床菌种以耗氧菌为主,这种菌怕水,而“苏州模式”养殖场的发酵床都建在比较高爽的地方,保证了菌种的成活;同时,这些地方还添置了发掘设备,经常对发酵床垫料进行深翻,也可以促进菌种的生长,“有些地方误以为发酵床养殖技术就是懒汉养猪法,不科学选址,不深翻垫料,不精心治理 ,这怎么能成功呢?”
省农委方面介绍,传统养猪场往往苍蝇乱飞、臭味扑鼻,这也导致了许多地方不答应新建、扩建养猪场,原有的养猪场也被大量关闭。在大流通的背景下,这样的做法直接的后果就是全国各地肉价的腾贵。
“发酵床养殖技术解决了食 肉和环保的矛盾,将是今后生猪养殖的主要方式”。省农委方面介绍,目前太湖流域建成的发酵床面积在30万平方米左右,按每平方米面积一年可出栏生猪1.5头运算 ,年出栏量为45万头。如果“苏州模式”能在太湖流域全面推广,“十二五”末,整个太湖流域发酵床面积可达100万平方米左右,养猪网,年出栏生猪150万头,这对保证猪肉供应、平稳肉价,都会大有好处。
>>>>欢迎进入名城社区“关注苏州”版块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