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庆黄金周,本报记者分赴各地,走基层,探民情,听民声。这些天,我们感受小客栈经营者的忙碌,分享新建菜市场带给居民的便利与欢乐 ,体验假日里片儿警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我们还和独居老人张杏花做伴,以使她的重阳节不那么孤寂。所有这些,我们都以文字与图片记录于此,敬请垂注。
10月3日,早上5点,刘秀芬就被窗外的声音吵醒。已经有人发动汽车,听谈话似乎是游客要去黄河边看日出。于是,刘秀芬起床,叫醒两个侄子,为客人烧水做早饭……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刘秀芬所在的镇子,是现在有名的旅行景点碛口古镇。古镇临黄河而建,刘秀芬开的旅店就在镇子最核心的商业区,对面就是黄河。现在,这一带仍是古镇的繁华地带,来来往往的游客,总是很容易就能看来 她家旅店的招牌。
旧窑洞改建成家庭旅店
刘秀芬的旅店并不大,仅有四个房间。说是旅店,其实就是自家几间旧窑洞改建而成的。传统土炕,摆上一张圆桌和一些农家用的小物件,冬天会加个取暖用的炉子,再就是为前来住宿或用餐的旅客做一些农家饭。
刘秀芬的店是6年前开的,当时,碛口镇刚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古镇。随后,镇上有空房的人家纷纷改修房屋作为家庭旅社 。现在,镇上这样的大小客栈或饭店就有三十多家,大的店有二三十个房间可供入住,小的店只有像国庆长假这样的旅行高峰期,镇上其他旅店的房间全部满员时,房东才会腾出一两间房子,向前来游览的游客开放。
最近几年,古镇同样成为国内各种影视剧的拍照 地。有时候,刘秀芬的旅店甚至接待一些当红的影视明星,在她家旅店的墙上,特意挂出几幅家人与明星的合影。
长假期间生意火爆
"今年长假天气不错,前来玩的游客很多,镇上的旅店最近都有些不够住了。"刘秀芬告诉记者,刚刚听旅行局的人说,在长假期间,古镇上的游客每天多达三千多人,在她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游客都是从太原、北京、内蒙古甚至更远的城市来的,至少会在镇上住上一晚。因此,这几天,她家的旅店一直都是满员,而且连续有旅客前来询问有没有空房。
其实,刘秀芬最忧患的并不是客人的住宿,由于自己的旅店还挂着提供餐饮的牌子,因此,每来 这样的假期,她大部分时间总都钻在厨房。由于丈夫最近有事外出,她只好在假期来 来时,提前打电话给两个侄子,让他们过来为自己帮忙。就这样,每天都要忙来 将近晚上十点多才能将一切收拾妥当。前来食 饭的客人最喜爱点的就是土鸡蛋和蘸豆腐,虽然忙,但每次看来 客人很愉快地将菜全部食 完,她便会感觉相当满足和快乐。
在刘秀芬忙碌的这几天中,和她同住的公公婆婆也没有闲着。镇上有个黑龙庙,是前来游览的人必去的"景点"之一,两位老人便自己编一些农家用的小箩筐或手工做一些布老虎之类的东西,并带一些自己家产的大红枣,一大早就移 个小板凳,等在游客的"必经之路"上,向游客兜售这些纪念品或特产。每天,大致也可以收入几十元贴补家用。
小镇今非昔比
事实上,如今在这个古镇,不只是长假期间游客很多。刘秀芬告诉记者,"一来 周末,最多也就能空出一两个房间来。"
将近50岁的刘秀芬从小就生活在镇子上,她总也想不明白,自己住窑洞住了几十年都很烦了,为何久居城市的人却喜爱来 这样的土窑洞里来体验生活。不过,不管如何,自从开了旅店,她家的收入显然增多了,像长假这样的客流高峰期,每天大致收入上千元。因此,她也就顾不得想太多。
在这位"土著"老板的眼中,自从十年前这个镇子成了旅行扶贫试验区,镇子上的人们生活就一步步被改变。如今的镇上,虽然仍旧是石板路,土窑洞,但早就有了由四五十个人组成的环卫队,每天一大早大街小巷全部被打扫得干洁净净。刘秀芬仍旧记得,从小时候起,因为没有排水管道,一下暴雨,镇子背靠着的山上泥土全部被冲落下来,在大街小巷上汇成河流,石板路从来没有洁净过,而镇子上的生活垃圾更是来 处都是。"跟现在比起来,根本就是两个样。这几年,不仅逐步 修起了垃圾填埋场,也修起了公厕和停车场,镇上的环境显然好了许多。"刘秀芬告诉记者。
县旅行局的人讲,以后镇上要逐步 建几条酒吧街、美食街和一些星级酒店,"来 时候,镇上的游客一定会更多,我的店也该重新修得更有特色一些。"刘秀芬说。
记者 张珍
家门口的便民菜市场 居民骄傲 商贩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