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依山而建的猪舍错落有致
一提来 养猪场,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臭气、污水、粪便。然而有关养猪的传统观念,在这里被彻底改变。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目前大力推广一项生态环保饲养技术,逐步实现养猪产业低污染、低排放和无臭气。
在这里,猪享受着“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待遇;在这里,一名技术员运用电脑,可同时监控和饲养1000多头猪;在这里,从生猪繁育饲养来 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全循环生产将完美上演,形成一条以“猪”为主线的生态产业链条。
“以往的养猪场总是脏、乱、差,但摘 用生态环保技术养猪后,就涌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襄城县畜牧局局长李益民介绍,紫云镇作为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的核心区,中国养猪网,项目建成后,可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分析2020年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带动3万余名农民就近就业。
市委书记王树山今年在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调研时强调,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要主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切实挠 好生猪产业化集群这一特色产业建设,推动其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
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的建设规划
猪舍内一角
优化环境奠定产业发展之基
“我们这家养猪场能发展得这么快,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不仅在征地、拆迁方面不让我们和村民打交道,还主动投入资金解决公司用水和基础设施问题。”近日,谈及政府对生猪产业的器重,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副总经理董红源心怀感激地说。
如今,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累计完成投入8.5亿元,水、电、路、通信、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占地1000余亩的种猪繁育一区和扩繁一区已建成投产,先后引进种猪7500余头;占地900亩的保育育肥一区已基本完工;1100亩保育育肥二区和年产30万吨饲料厂近日将开工建设;有机肥厂已完成前期的可研报告,正在规划设计。
养猪兴畜,强农之本。作为传统生猪产业大县的襄城县,做大做强生猪产业,保持走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使生猪产业迸发出新活力。生猪产业已成为该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11年11月,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正式启动建设;
2012年4月,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被省畜牧局命名为全省首个生猪产业化集群试验区;
2013年8月,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其间,省、市领导频繁亲临产业化集群现场指导,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市委、市政府把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列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领导频繁来 产业化集群现场办公,督促指导产业化集群快速高效建设。今年,市政府又拿出15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化集群科研、人员培训、技术提升等方面的建设,为给产业化集群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器重,举全县之力,摘 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连续加快产业化集群建设进度。 他们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为管委会主任,财政、发改、畜牧、供电、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猪产业化集群建设管委会,全面负责产业化集群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
在科学规划方面,襄城县托付 河南省畜牧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生猪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按照“‘三化’和谐 、环境保护、产业联动、区域带动”的原则,邀请河南大学、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等单位的晓 名专家,在广泛听取建议的基础上,对产业化集群规划进行反复论证,高标准编制完成了生猪产业化集群总体规划和30万头生猪项目建设规划。
在资金投入方面,该县财政把生猪产业化集群区的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生猪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县有关部门按照襄城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及时调整项目投资计划,尽可能多地把项目和资金用于产业化集群建设。目前,该县财政已累计投入1.2亿元。其中,投入5000多万元对产业化集群区的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和整修,投入4000多万元对产业化集群区进行了绿化,投入700多万元对产业化集群区原有的70多家饲养场进行了改造提升。
襄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保持每周来 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涌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请求建立项目推进台账。各责任单位严厉按照台账请求,为企业搞好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龙头企业延长生猪产业链条
近日,记者在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看来 ,生猪饲养基地位于襄城县紫云镇的一座小山上,一栋栋现代化猪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听说摘 访,这家公司副总经理董红源带记者走上办公楼楼顶,详细介绍起公司的建设规划来。
原先 ,现在建设的只是该饲养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的种猪繁育区占地534亩,建有147栋猪舍;种猪扩繁区占地384亩,建有72栋猪舍。此外,一期工程中保育育肥区建设已大头落地,公猪站等配套场区建设也基本完工。
在该基地,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马春宇技术员指着一栋猪舍介绍说:“在这些先进的猪舍里,不仅能让猪享受来 ‘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舒畅待遇,而且能精确控制每一头猪的进食量,我们摘 用的是先进的美国奥斯本智能饲喂系统。”
所谓奥斯本智能饲喂系统,就是由电脑软件系统作为控制中心,有一台或者多台饲喂器作为控制终端,有众多的读取感应传感器为电脑提供数据。生猪佩戴上电子耳标,技术人员就可根据电子识别器,确认猪的身份。同时,根据猪的膘情,确定进食量,从而实现精确喂养。
对于这么大的基地,是否需要很多技术员?面对记者的疑惑,董红源说明说:“猪舍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每个技术员可以控制数栋猪舍,他们只需坐在控制室里,操作一下电脑就可以了,平时仅需定期巡视。因此,一个技术员可以同时饲养1000多头猪,整个基地将来只需80多名技术员。”
据据统计,中国不仅是猪肉消费大国,而且是生猪生产大国,每年猪肉产量将近5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养猪户。据测算,一家千头规模的养猪场,日排泄粪尿量可达6吨,年排泄量则在2000吨以上。
“这里的猪粪不用人工清理,粪便和尿液排出后马上 进行分流处理,干粪由刮粪机收集、清扫、运走,尿液则从排尿沟流出,然后再分别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干清粪工艺。这种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谈起猪粪便处理,另一名技术员付慧卿归答道。
同时,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规划建设一个2000立方米的沼气站,利用干粪进行发电。付慧卿对记者说:“这样不仅更好地解决了环保问题,还可以部分解决我们自己的用电问题。至于沼气发电后剩余的沼渣,可以运来 有机肥厂进行有机肥加工,实现变废为宝。”
实际上,雏鹰集团襄城分公司着力打造的正是一个循环饲养基地。他们规划投资建造的年产15万吨饲料的企业已经落户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目前正在办理项目备案、土地审批等手续,同时他们还将拥有自己的青饲种植基地。届时,他们从饲料种植、饲料生产、生猪饲养来 沼气发电,再利用沼渣生产成有机肥,将肥料用来 青饲和有机蔬菜种植上,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巨大的生猪饲养加工生态基地将出现 在紫云山畔,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广大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特色之路。
磁场效应集群发展前景辽阔
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核心区位于紫云镇,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核心区主要包括“三带一区”,即生猪饲养带、滴灌现代设施农业带、有机蔬菜示范带和综合服务区,以生猪饲养为主,配套建设有机蔬菜、林果、饲料加工、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分两期进行建设。“产业化集群的形式将真正形成‘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崭新发展模式。”襄城县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产业化集群核心区内的交通非常便利,水电都能保证供应,项目建设初具规模。据介绍,紫云镇原本只是个普通农业乡镇,因属浅山丘陵区,粮食产量不高,如今成了全省首个生猪产业化集群,这里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新变化。
“襄城县原本就有生猪饲养产业基础,但规模小,层次低,粪便处理等也不够理想。”李益民说,“按照规划,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除三个生态产业带外,猪粪便将转化为沼液和有机肥,可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同时,产业化集群还将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基地、屠宰加工基地、有机肥加工基地、防疫检疫与质量检测中心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
为此,襄城县紧紧挠 住获得全省首个生猪产业化集群试验区的有利时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将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产业发展的引擎,注重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生猪饲养项目,着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集群式发展拉长生猪产业链条,成了生猪调出大县。
去年,按照《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拨付2012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通晓 》精神,襄城县获得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主要用于生猪出栏奖、防疫服务费、规模化养猪场建设奖及提升奖、能繁母猪保险等方面的支出,确保奖励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目前,雏鹰集团、康源牧业等一批大型生猪饲养企业相继落户襄城。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等三大类配套项目的产业招商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上下游相配套、横向互补发展的生猪产业发展体系,收来 了“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的成效。
襄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猪产业化集群规划建设代表了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以全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按照建设产业化集群示范区、现代农业试验区的标准,出台吸引企业入驻的具体政策条款;要通过宣传发动等形式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让方方面面自觉参与、让老百姓积极支持产业化集群建设,共同营造推进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示范区;要紧挠 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大好机遇,向上主动争取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化集群的各项基础设施,力促将其做大做强。
据费解,该产业化集群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1个种猪区、1个仔猪繁育区、1个育肥区、1万亩“猪林带”、1.6万亩有机蔬菜基地、1家饲料加工厂、1家屠宰加工厂、1家有机肥厂和1栋综合办公楼。产业化集群内将实行统一供种、多点布局、分段饲养,推行“专业化饲养、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力争至2015年年底,实现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屠宰加工能力来 达120万头;二期工程计划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范畴由紫云镇延伸至十里铺、王洛、山头店、汾陈等7个乡镇,核心区总面积来 达20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年出栏生猪将达150万头,屠宰加工能力达200万头。
至2020年,农业产业化集群将实现年产值300百亿元,利税25亿元,农民就近就业3万余人,带动6000家农户致富,把产业群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集群发展典范,成为襄城县新的经济增长极,最终集聚区将建成为集饲养、种植、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科研试验、示范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基,只要我们紧紧以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饲养业,广大农民就一定能迎来越发美好的明天!
特色就是竞争力
朱庆安
襄城县紫云镇是一个山区乡镇,近年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环绕 特色饲养业做文章,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民发家致富路。
襄城生猪产业化集群之所以把紫云镇作为核心区,主要是看重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生猪饲养的传统和优待 的政策。可以说,紫云镇的这一特色提高了竞争力,而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又大大提升了当地特色的层次、品位和档次。
客观地讲,挠 好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既能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集群式发展使农业延伸来 二、三产业,让农民从中得来 更多增值收益,又可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渠道、提供出路。
因此,只有特色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企业上规模,形成产业,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特色农业的效益才能真正显现。
所以说,要主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无论产业规划,还是项目策划、对外招商,都要多研究产业链延伸的问题、多研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不断利用的问题,着力在延链补链上下更大功夫,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建设产业示范区,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实现产业化运作,主动开拓市场,提高产业效益,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我市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特色农业具有很辽阔的发展前途,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今年5月9日,市委书记王树山在襄城县调研特色产业时强调,要越发重不断、越发重特色、越发重引领、越发重民生、越发重基础,认真谋划,挠 好落实,在推进科学发展中赢得积极、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实践证明,特色农业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营造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示范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会迈得更大更稳,前景一定会越发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