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最近打开各类关于生猪养殖的网站,无不是类似这样的标题:生猪价格连续 归落,养殖户亏损严重;猪价进入红色预警区,后市难言乐观……
记得去年此时,全国生猪价格也归落严重。记者查来 去年3月1日省内部分地区生猪价格:兴化市土杂猪每公斤13.80元;如皋市土杂猪每公斤13.20元……其时,生猪养殖界就惊唤 ,生猪价格仅仅好了一两个月,怎么就突然掉头下降?而今年3月1日生猪价格更低。这一天,如东县土杂猪每公斤才11元;泰兴市更低,仅10.80元!这一价格,早就跌破猪粮比戒备 线,因为每公斤13元才是生猪养殖的保本线,如今的价格让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状态。
尽管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正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形势,按调控预案规定,准备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以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但业内人士认为,收储制度提供的是平稳市场的表态,对市场价格的承托作用十分有限,收储信息的开释不会起来 立竿见影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让养殖户扭亏为盈。
“猪周期”变得越来越多次,因素何在?国家发改委指出,这是因为生猪养殖产能过剩显然,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归落。泰兴一位生猪养殖大户说,去年1月涌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后,鸡鸭等禽类供应量和价格陡然下行,大部分市民以猪肉代替禽肉,使得当时猪肉价格一路走高,最高时生猪每公斤达18元。但好景不长,由于出栏生猪激增,价格拐点很快来 来。当年2月至4月猪价暴跌期间,各大猪场及散户看好后市,纷纷购入仔猪。很多人判定 禽流感会卷土重来,猪肉价格会像去年那样重上峰顶,会让生猪养殖业受益。果然今年再次涌现禽流感疫情,但没想来 猪肉价格反而归落,缺失 反比以往更严重。
事实上,去年生猪市场的纷乱 离奇堪称前所未有: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价格突然上升,又突然下落。不仅散户受够了“猪周期”之苦,生猪价格,纷纷舍弃 养殖,连多数养殖规模上万头的养殖场同样遭遇“滑铁卢”,这与养殖户认识不来 “猪周期”日趋多次背后的产能过剩有关。一方面,中央限制“三公”消费以后,大食 大饮 现象大幅减少,以前很多单位作为福利和礼物发放的火腿、香肠、后臀等也不见踪影,猪肉消费在减少;另一方面,国人膳食结构调整加快,肉类消费日渐减少。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中提出,来 2020年全年人均食 肉要降至29公斤。而据有关资料,1986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每年35公斤,近年则增至60公斤。肉类消费过高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高发,倡导更合理的居民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已迫在眉睫。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逐步 增多,体力劳动者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逐步 减少,人们对饮食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在逐步提高,这也使猪肉消费日渐减少。
由此可见,即使保持 前几年的生猪养殖产能,不扩大养殖规模,但因需求减少,养殖产能仍过剩。照理说,我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早就超过80%,养殖户对市场的判定 应该更为清醒,然而,由于多年来全国母猪存栏数一直没有权威的据统计,而母猪存栏量是衡量猪市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因此,养殖户们对产能是否过剩心中没数,无论是大户还是小户,实际上都在“摸黑养猪”。
越来越多次的“猪周期”,越来越低迷的生猪价格掩饰:生猪养殖产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过剩,亟待削减。一方面,我国从新西兰等国大量进口牛羊肉;另一方面,国内猪肉价格惨不忍睹,解释引导农民调整养殖结构应引起农业治理 部门器重。
尽管我省是生猪养殖大省,但猪肉深加工能力较薄弱,多数生猪养殖大县没有上规模的深加工企业。猪肉深加工是调整供应、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发达国家畜产品80%以上通过加工销售,而我省仅30%左右。尽管生猪养殖产能最终要靠市场决定,但有关部门应推广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不能只注重挠 生产,忽视畜牧业涌现的产能过剩;不能单是扶持生产环节,也应扶持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
本报记者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