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农场位于素有“林海雪原”之称的海林市境内,隶属于省农垦总局牡丹江治理 局。辖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万亩,人口7500人,有3个农业治理 区、7家股份制企业和13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主要有农业、新型工业、畜牧业和旅行业四个产业,是一个集农、工、牧、游于一体的中小型国有农场。这几年海林农场紧紧环绕 总局党委提出的“强工、兴城、优农 ”发展战略,实施新兴工业强场、旅行名镇兴场、现代农业富场,其中出现出很多典型的致富能手,成为职工学习的榜样。
卜庆民立体养殖带动职工再就业
卜庆民是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第一治理 区第四作业站的一名职工,今年49岁。1999年初他响应农场号召,多方筹措资金,承包了农场的双峰水库,走上了自强自立的创业路。他利用水库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农场打造国际旅行名镇的宣传及环境优势,连续创新思路,把养殖业与餐饮服务业结合起来,不但增加 了收入而且解决了治理 区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品种多元化。他在鱼类养殖品种上狠下功夫,从兴凯湖引进了野生兴凯湖大白鱼鱼苗25000尾,填补了海林农场多年来不能养殖湖鱼的空白,为职工群众及农场周边居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品尝来 鲜美的兴凯湖大白鱼做出了奉献,此项品种的引进给他的自营经济增收50000余元。
科学养殖化。卜庆民利用双峰水库的地理环境优势,今年进行了无公害鲤鱼、鲢鱼、鲫鱼的养殖,他从无公害鲤鱼、鲢鱼、鲫鱼的养殖所需要产地环境、苗种质量、日常治理 、饲料的使用和病害防治等环节严厉按标准操作,严厉做好养殖水域安全、苗种安全、鱼用饲料安全、鱼药安全使用等环节关键控制点控制工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绿色无公害产品。
水面利用最大化。他连续更新观念把现有的水面合理的利用,作来 水面利用最大化,他在水下养鱼,水上养鸭,鸭子食 的是小虫和水草,粪便又是鱼儿的饲料,鸭子的肉和蛋都是纯绿色食品,今年他利用部分水面养殖了1000多只鸭子,为他带来20000元的收入。
创新治理 正常化。他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绿色无公害食品原料优势,在水库的西岸开了个饭店,做的菜全是自己水里的鱼,自己养的鸭和产的鸭蛋,蔬菜是自己施农家肥的有机蔬菜,用的猪肉是食 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生态猪。牡丹江周边地区的很多人慕名来 他家的小餐馆来聚餐,吸引了无数归头客。每年增收50000元。
夏捕冬捕一体化。卜庆民同志夏季捕鱼从来不是一味的为了多挣钱,而是他频繁与养鱼专家和农场相关部门协商,提前制定出捕鱼计划,何时休鱼何时捕鱼都是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同时他还利用东北冬季捕鱼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双峰水库开发了冬季捕鱼项目,因冬季捕的鱼易储存 、运输和加工,而且冬季食 鱼也是黄金季节。今年他冬季捕鱼2000多斤,不但丰富了农场职工群众的餐桌,而且为他增加 了不少经济效益,还提高了农场双峰水库和他的饭店的晓 名度。为他下一步自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舆论保证 。
耿静依靠奶牛养殖致富
今年35岁的耿静,与丈夫同为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第二治理 区职工,自2001年起,率先从事奶牛养殖。几年来,她在发展畜牧养殖上主动努力、不辞辛劳,从起初的养殖8头成母奶牛,如今已经发展来 了80多头奶牛,年创效益15万元。
动摇信心,扬帆启航养殖路。2001年初,耿静同志在海林农场发展大畜牧的号召下,通过各种渠道自筹资金7多万元并说服丈夫和她一起,当年购进了8头成母牛,开始了全家养殖奶牛之路。但随之的困难又涌现,由于自己的技术不够,体会不足,奶牛在养殖的过程中涌现了不受孕,或者奶牛在产仔后牛犊成活率低及产奶量少的问题,这下耿静可就慌了,虽经多方努力,还是眼睁睁地看着牛犊死去。这一次使他养殖奶牛的梦想遭受挫折,也使她不敢冒然扩大养殖规模,只能坚持现状小打小闹地发展。
怀着对养殖奶牛事业的执着,耿静不甜愿就这样失败。为此,她购买了奶牛养殖的书籍进行自学,认真钻研专业晓 识,通过向书本的理论学习,耿静认为奶牛养殖的技术性很强,于是她不仅虚心地向临近的养殖大户请教养殖体会,认真学习奶牛先进的养殖技术,而且还主动地请农场畜牧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入场指导。因此,随着自学体会的逐步增多,为她的家庭奶牛养殖场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越发有力的保证 。
苦心经营,精心谋划致富路。几年来,耿静夫妇起早贪晚,精心饲养,对奶牛就向对待自己一样。如起初在养殖时,耿静家庭因缺少资金购买不了喂养奶牛的精饲料,致使奶牛的产仔和产奶很低。当治理 区的领导晓 道了耿静的困难后,就积极地给以帮助,无偿为借款8000元,让她去买喂奶牛的精饲料,并且,在其因道路损伤卖奶通行难时,治理 区就出动铲车为其刮路或出车运奶,从而解决了他养殖的后顾之忧。
多年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耿静夫妇克服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在奶牛养殖的路上走一条勤劳致富的光明大道,并且给海林农场的职工群众做出了楷模.如今,耿静家的奶牛已经从起初的养殖8头成母奶牛,发展来 了现在的80多头奶牛,其中成母牛58头、育成母牛12头,牛舍也由过去的150平方米发展来 现在的420余平方米。并且常年保持 20余头奶牛产奶,每年上交鲜奶140多吨,获效益15万元左右。
耿静夫妇克服各种困难,经历多个严寒酷暑,流出了欢乐 的泪水。成为海林农场养牛行业的佼佼者和致富带头人。
李再忠致富不忘乡亲
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职工李再忠,今年44岁,高中文化,曾任生产队收割机手,于1990年承包家庭农场,现在海林农场3队包地。近几年来,新丰队在李再忠引进新农机的带领 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队11个家庭农场,115户,45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出现出了年播种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3户,粮食生产在该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挠 规模种粮的新格局。2013年李再忠一家种植玉米、面瓜及甘叶菊,创下了家庭年收入达150000元的全队最高水平,其中种植玉米210亩,面瓜100亩,甘叶菊50亩,粮食总产高达105000公斤,均亩产500公斤,创收136500元,面瓜创收125000余元,甘叶菊创收112500元。
李再忠一家共3口人,由于自己忙于驾驶农用车,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什么因素促使他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呢。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挠 规模生产。李再忠自1990年承包后,清楚地看来 ,随着生产队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迹象,他很心痛,特别是自他承包地之后。历年征订购及农业税收等任务无力完成,挈 全场的后腿,更让生产队领导头痛。于是,1990年李再忠便试着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发展粮食生产,当年承包耕地2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由于科学治理 ,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来 从未有过的甘头。从此以后,李再忠动摇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03年种植面积突破300亩,达360亩,粮食产量达180000公斤,今年种植优质玉米110亩。李再忠的事迹,很快引起了农场党委、政府的器重,并以他为楷模,在全场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场已出现出规模种粮户900户,占全场户数10%,种植规模占全场总耕地面积的50%,规模种植已构成我场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挠 好粮食优质高产,李再忠靠的是两点:一是选种;二是农艺措施。历年来,李再忠通过向农场农业局技术员讨教,选用的玉米品种,均为符合国家优质玉米标准的四早11以及产量可观的南瓜种子“桦南大板”进口优等优质高产良种,同时,所产出的玉米、面瓜质量在全场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玉米高出5%以上。该队由于有李再忠的带头,于2001年被列为全场优质白瓜子示范区,从而越发促进了该队农户种粮的主动性,平稳了粮食生产大局。李再忠不再为该队完成不了农业税任务发愁了。
三、加大投入,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田间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四、增加 整地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李再忠器重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爱,每年除种耕好的地块外,凡是能放播种的地方,还要种上大豆和红小豆,不让土地闲置。仅去年种大豆和红小豆两项,就创收近2万元。
五、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种粮成本。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李再忠在农机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成 后留下的秸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李再忠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主动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来 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种粮大户李再忠的自营经济事迹,养猪网,让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只要勤摸索 ,多动脑,扎实肯干日子一定越过越火。
养猪致富能手刘明霞
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第三治理 区第十作业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刘明霞,2000年刘明霞大学毕业,在外打工两年,为了建设家乡毅然归来 了农场,建起了养猪场,开始养猪,一干就是10多年,发展来 今天已建成年出栏近八千头的养猪场一座,年创效益4百多万元,是农场里首屈一指的养猪大户,是远近著名 致富能手。
动摇信念 努力创业。自从发展养猪产业起就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自己的智慧才智和勤劳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俗语 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农民,缺少养猪方面的资金、体会和技术,真正做起来,其遇来 的困难可想而晓 。2003年,刘明霞通过报纸、广播得晓 许多农民靠养猪富起来了,在治理 区领导支持和帮助下盖了三间猪舍,购归七头能繁育的母猪开始了她的养猪之路。由于没有专业技术,结果没过几天就死了两头,当年赔了7000多元。丈夫劝她不要再养了,但她顶住压力,克服困难, 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每天起早贪黑,一门心思扑在养猪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就有归报。经过辛勤努力,终于扭亏为盈。10年来,她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割草、制料、喂食、洁舍、防疫等忙个不停,经受着脏、累、臭的折磨。有时累得腰酸腿痛,食 不下饭,睡不着觉。除了养猪外,刘明霞还伺侯公公、婆婆,供给 孩子上学,加上种田活儿,实在是忙得团团转,但她硬是挺了过来。目前,刘明霞饲养种猪500头,生猪存栏达8000多头,年出栏4500头,由一个建厂初期的三间简易猪舍和收入不来 2000元的养猪户,发展来 现在拥有猪舍面积约为5000㎡,年出栏肥猪5000多头,培养仔猪8000多头。目前养猪场,实现自繁,自养,防疫,治疗一条龙,收入增涨来 2011年的200多万元。由于受市场价格震荡的影响分析2012年收入只有60多万元,真正的发了“猪”财。
致富不忘乡亲,带头帮贫扶困。刘明霞自己富了,不忘乡亲,2011年春天,治理 区号召党员干部开展帮贫富困活动,刘明霞积极做了一些让人竖大拇指的事,第三治理 区第十一作业站有个贫困户徐西友,因出了一次车祸受了伤,临时下不了地干不了重活,刘明霞晓 道后积极把自家的一窝仔猪全部赊给徐西友饲养,临时不收任何钱款,等来 仔猪出栏后再还仔猪款,使徐西友深受感动,决心一定把猪养好,归报社会,归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她也经常把自家的仔猪赊给邻居饲养,传授饲养体会,并在饲料筛选和疫病防治上提供帮助。不管是上级号召还是治理 区号召的各项捐款她都积极夺 先多捐。她自家有农用车,不管是邻居还是生产队用车,只要是说一声,她就顿时出车,深受邻居和单位的好评。通过他的努力2010年被评为管局劳动模范,频繁被评为农场三八红旗手和农场劳动模范等称号。
勤奋学习业务、利用科技致富。自从2003年发展养猪开始,她就自学了养猪技术,畜牧兽医等,始终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养猪,一开始每天勤察看,发觉有不对的地方,顿时请教有体会的人员或畜牧兽医,现在她把自己从请教老师和电脑还有书本上学来的科学技术,都用在了实际应用上,以科学技术发展养猪,十年来,通过治理 区政策扶持,她大跨步的发展,从一个养猪户,发展来 一个养猪场,从一个手工饲养发展来 现在的大部分机械化饲养,都摘 取了科学饲养手段,科学安排人员,来 现在为社会解决了六名人员就业问题,为社会平稳做出了奉献,为百姓生产的粮食做来 过腹增值,增加 收入做了楷模,给第三治理 区的致富带了好头。她频繁在农场妇女大会和给治理 区妇女们讲解养猪技术,收来 了良好的成效。
刘明霞是个闲不住的人,起初只认为农场只能靠粮食致富,但有时粮食卖不上价,养几头猪,做来 粮食过腹增值,才能多挣些钱。于是现在她认为养猪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项目,虽然2012年生猪价格低迷没赚来 多少钱,但是她相信,生猪养殖项目必定会带动一方经济。为了致富梦想,她连续 在努力、拼搏、奋斗着!她说:“以前讲勤劳致富,现在讲科学致富,我一定要多学新技术,把猪养多、养好,带领 大伙一起奔小康!”
青年致富能手刘清辉
刘清辉是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第三治理 区第十一作业站的一名普通职工,提来 刘清辉,十一作业站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道:“刘清辉他是个好样的,也是个靠辛勤的双手致富的能人啊”。
今年三十六岁的刘清辉是从小在十一作业站土生土长的,几年来,精明能干的他主动带领 身边的职工群众广辟门路,勤劳致富,成为人人赞赏的致富能手。1994年初中毕业以后在家帮助家里人干活,后期作业站种植户开始承包种植土地,他也承包了300多亩,刚开始承包土地的他不太懂种植,通过边学边干和连续的学习农业晓 识发展来 了今天,现拥有484农用轮式挈 拉机一台、280农用轮式挈 拉机一台,德特75履带式挈 拉机及农具一台套,自走式喷药机一台,拥有非常雄厚的机械力量。从开始承包种植土地的来 2010年,种植的作物都是以粮食作物为,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收入他想要靠经济作物来致富,所以主动参加了农场组织“科技之冬培训活动”,认真听每一个细节,向专家请教不懂的问题,从中学来 了许多科学种地的方法。
刘清辉在十一作业站承包土地310亩,2011年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决定拿出165亩地种植万寿菊,这在作业站可以说是爆炸性新闻,消息一传开,有的种植户开始为他忧患起来,而他归答种植户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把眼光单单放在玉米、大豆上,要开展多种经营才能挠 住效益”。他就是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通过比别人多付出好几倍的辛苦,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收成 季节得来 了归报,当年种植的165亩的万寿菊为他家增收近10万元,这使全作业站的种植户对他刮目相看。2012年他又舍弃 种植万寿菊转向种植西瓜95亩,没想来 的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市场,他种植的95亩西瓜仅仅为他带来6万多元的利润。2012年冬季,作业站开展“科技之冬培训班”刘清辉同志向作业站其他种植户讲解了西瓜种植技术及体会,通过他的讲解,很多种植户开始学他的种植模式,在2013年也开始了种植西瓜。而他又走向了大面积发展土豆,2013年他所承包的31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土豆,至今长势良好。通过对刘清辉的询问得晓 ,今年的土豆效益可观,分析亩产量4700斤,市场价0.6元/斤,亩效益能来 达42000多元。
几年来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靠勤劳的双手、凭着一股拼劲的他走出了一条致富的路。作业站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主动参加,尽力献出他的一点微薄之力以帮助他人,刘清辉富了、有钱了却没有忘了作业站的职工群众,几年下来,刘清辉同志共为他们筹措生产资金4万多元,解决生产资料及生产物资折合人民币3万元,为贫困户解决冬季烧柴问题,利用自己机械为种地户代耕900多亩,为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于福宝的“甘甘”事业
于福宝是黑龙江农垦海林农场第六作业站自营经济种植户,今年46岁,他和本队的李铁合伙从事甘叶菊种植多年,有着丰富的种植、治理 体会。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300亩以上。2012年他俩种了300多亩甘叶菊,亩效益在900多元左右。这麽好的效益是与他的种植体会和对各环节摘 取的措施分不开的。
由于种植面积大,他摘 取了关内苗分批来的措施,避免了集中来 货不能及时栽来 地里造成的烂苗的缺失 。甘叶菊每墒地用苗在18-20万左右,在家买现成的每株0.06元,他的用量较大,于是每年就亲自南下定苗往归运,来 家成本超不过0.045元,这样每墒地成本就节约2000-3000元,留够自己种的,余下的卖给其他的种植户,还能挣点。精细整地,栽苗之前,等出一些草用旋耕机旋一遍,等要栽苗前一天再用灭茬机浅打一遍,主要是除草,这样就可以少铲一遍地,这样每墒地又可以节约一千多元。田间治理 ,除了栽苗的时候要严把质量关以外,铲、镗地是基础,而预防病害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甘叶菊这几年种植面积较大,多数地都是迎茬,因此极易得病,如果得病造成的缺失 非常大,能影响产量的3-5成。因此他凭借多年摸索出的体会,对甘叶菊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按不同的药物、药量7-15天打一遍,对甘叶菊疾病的预防起来 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该作物以収叶为主,枝叶繁茂,喷施叶面肥成效增产显著。因此喷药的时候连叶面肥一起就喷了,省时省工。
在他细致入微的经营治理 下,他种植的甘叶菊产量每年都较高,每亩都在300公斤左右,较高的产量带来较好的效益,在2012年叶子价格行情较好的大环境下,给他带来了十几万的效益,今年他俩又扩大了种植面积,在他的治理 下长势良好,相信金秋会有一个更好的丰收。
李宪友:海林农场棚菜种植的领航人
李宪友是海林农场第二治理 区第九作业站的一名普通员工。2010年在家人的鼓励 和支持下,在农场、治理 区、作业站党支部的帮助下承包了十个蔬菜大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海林农场棚菜种植的领航人。
当初李宪友对承包大棚有很多顾虑,一是没有种植大棚的体会;二是投资和费用能有多少,能否保本;三是种植的蔬菜是否好销、能否见来 效益。党支部看出了他的心思,给他讲解了设施农业的优越性,算了一笔账,往年一个大棚租金5000元,今年一个大棚租金2000元,相比少3000元,十个大棚就可节约3万元,在种植上作业站和治理 区负责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农场、治理 区帮助产品销售,只要治理 来 位,每个大棚纯收入最少也要在4000元。在党支部的鼓励 下李宪友下定决心,于2010年承包了十个大棚。
这十个大棚分别种了三个大棚的香瓜,七个大棚的西红柿。从育苗来 移栽、生产治理 、病虫害防治,农场、治理 区和作业站领导经常来大棚给予技术指导,种蔬菜使用的全部都是有机肥,产品绿色环保、无污染、质量好、上市早。夺 占了市场,产品上市时,农场早就帮我联系好了客户。销售价格也非常理想,除少量在场内销售以外,其余大部分是边贸出口来 俄罗斯。大棚种植蔬菜使他尝来 了甘头,欢乐 的说:“我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农场的指引和作业站党支部对我的支持、鼓励 和帮助,使我有了承包大棚勇气和决心,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李宪友承包的这十个大棚,去掉成本,实现纯收入4万元,这样的收入是他没有想来 的,全家虽然起早贪晩的辛苦,但是汗水换来的是欢乐 的心情。有农场、治理 区、作业站的关怀 和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2013年他又扩大经营规模承包了4晌甘叶菊,分析今年疏菜大棚、甘叶菊两项可纯收入8万元。李宪友利用农场的好肥料——沼渣、沼液种出的好蔬菜,让更多的人食 来 了海林农场的绿色、环保、高品质的健康、放心蔬菜。(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