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8日电(记者 范超)在被誉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增城,以绮丽乡村建设为挠 手,一座水城、花城、绿城正在形成雏形。
但是,一些不规范的养猪场仍在污染环境,并对食品安全造成威逼 ,市民群众投诉连续。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还增城一个健康的环境,成为近期增城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无序发展的散小乱养猪场引发恶性产业链
在新塘镇十字滘村,东江源绕村而成。被大片绿色植被环绕的东江源头,是广州市的主要取水点之一。
沿河而下,清新的空气中开始夹杂着一股怪味;再往下走几百米,养猪论坛 ,就是臭气熏天的养猪场:杂乱搭建的工棚和猪场,满地的废布条,工棚里堆放着几个盛放潲水的绿色油桶,旁边是煮潲水的简易炉灶,灶里的潲水正在散发着一股股恶臭。
“2003年的时候,因为离其他市比较近,交通便利,一些人开始在这里养猪。开始的时候是按照桑基鱼塘的模式,后来因为养猪量超过鱼塘的承担 能力,鱼塘污染严重,污水就直接排放来 了江河。”十字滘村副书记翟国潮说。
据翟国潮介绍,一亩鱼塘大致能承载10头猪的量,但这里的15家养猪户平均每亩鱼塘周围都养着100来头猪。养猪量超出了鱼塘的自净能力,也打破桑基鱼塘原本的自然循环模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桑基鱼塘这种曾经在全国推广的循环模式,是由珠三角地区首创的。但同样因为受来 减控成本和放大收益的利益促使 ,这种平稳 的模式在不少地方已经被打破。面积不大的鱼塘上漂浮着一层层厚厚的蓝藻,而在一路之隔的东江,排污管正在吐着污水。
在简易搭建的工棚中,我们见来 了养猪户刘先生。刘先生称,自己也是替人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从东莞以及其他地方的酒店收购潲水,然后归回煮潲水喂猪。刘先生称,绝对没有把污水排放来 河中,都是排来 池塘中。一位村民则表示,每年池塘抽水卖鱼,大批量的污水倾泻来 江河里。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他们开始焚烧垃圾煮潲水,浓烟跟臭味就飘向村子。”村民罗阿姨指着下风口的十字滘村说,村里觅 常饮 的水也被污染了,蚊蝇开始多了起来,自己很忧患会不会因此得病。
听来 有记者来摘 访,不少村民纷纷赶来。据一些村民描述,每天都有一车车的工业废料和潲水被拉来 这里,也偶然会看来 病死猪被拉出去。
据新塘镇仙村治理 区党委委员邱文浩介绍,大部分散小乱养猪厂无牌无证、乱排乱放,长年用潲水养猪。其中一些养猪户还从工厂买来工业废料用于燃烧煮潲水。由于难以监管,此前也查获几起用瘦肉精喂猪、贩卖病死猪的违法行为。
“这些人赚的是钱,留给大家的是污染。”翟国潮怔怔地说,由于涉及来 上下游的产业链,规范整治绝非易事。这次市里面统一行动,对村里的工作是很大的支持。
全面规范整治 还城乡青山绿水
“十字滘紧邻水源,污染越发直接。”新塘镇仙村治理 区党委委员邱文浩说,十字滘属于增城市所划分出的禁养区。目前,治理 区已经和8家养猪户签订了承诺书,只出不进,半年后猪圈等设施由养猪户自行拆除;对其余未签承诺书的养猪户,下一步治理 区将连续 费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一户一策,依法合规地逐一整治。
邱文浩说,作为基层干部,他是个支持自由竞争的“市场派”,但散小乱养猪场是市场竞争的盲目行为,需要政府来干预,才能保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十字滘的情景在增城并非个例。据增城市农业部门介绍,目前增城市有4000多家散小乱养殖场需要整治。
上述负责人介绍,按传统生产方式,每头猪日排放粪污约20公斤,这就意味着增城市每天产生粪污1.55万吨。而在这些设备简单 并且大多是暂时建筑的散小乱养猪场,污水粪便处理系统全无,每天有大约7000吨的粪污被直接排放,造成污水横流、蚊蝇孳生、恶臭难挡,特别是对饮用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增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德雄说,一些散养户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规违法使用抗生素、瘦肉精、微量元素,用潲水养猪、焚烧工业垃圾等行为屡屡发生。而从今年3月至今,增城就查获私宰、销售的病死猪肉达10000多斤,并频繁查获过瘦肉精猪及利用这类场所制造潲水油、私宰猪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