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站在垃圾堆上数票子
“以前是猪赶人跑,如今是猪叫人欢。”初春时节,曾经的养猪大户叶前进望着“重又归回”的青山绿水感叹万分。
叶前进所在的古华山村是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的“养猪大村”,也是长沙县曾经出了名的“污染重地”。经过五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重建,叶前进和村民们越来越明白:失去的是污染养殖,得来 的是生态养猪;减少了一部分无序的养猪,换来的却是家园的绿色。
如今,曾经重度污染的古华山村被评为长沙县“绿色村庄”,一度主打工业经济牌的长沙县也通过了国家生态县的技术评估。
在退和进的盘算之中,养猪网,在加和减的选择 之下,排名中部县域经济实力第一的长沙县如今向生态要效益,以治理生猪养殖污染为突破口,保持“两型引领”,在湖南省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在环保养猪和绿色发展中共建绮丽乡村。
“养猪村”的环污告急
长沙县是湖南乃至全国有名的养猪大县。数据显示,2007年,长沙县生猪年出栏来 达了228万头,2008年生猪发展数来 达375.5万头,在长沙县农村反常 是北部乡镇农村差不多家家都养猪,养猪收入几乎占来 了当时农业总收入的50%,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生猪调出大县”。
古华山村更是走在了养猪的前列,可以说是长沙县的“养猪状元村”,除了五保户外,家家都养猪。在古华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殖高峰期生猪年出栏总量高达10万头。
但是高密度的生猪养殖,低层次的污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007、2008年,长沙县生猪养殖密度居全国之首,据测算,养一头猪日用水量达0.05吨,排除废水0.04吨,其碳排放量相当于同期19个成年人的水平,最高峰时期猪粪尿日排放量超过1.5万吨。
长沙县相关部门曾经对古华山村作过专门调查,与年存栏10万头生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猪粪便产生的氨氮含量超标11倍,超出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15倍,整个古华山村被臭味覆盖。
不久,古华山村人尝来 了苦头。
43口山塘被污染,40多亩土地不能被耕种,104口水井98口变质变味,村民只能买矿泉水饮 ……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污染不仅影响来 自然环境,而且危及来 了人的健康。由于该村是长沙县猪瘟等动物疫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2007、2008、2009年,全村人均寿命比全国低6.57岁,比环境较好的福临社区低11岁。
这并非只是当时长沙县养猪村的个案。由于大部分养猪村都紧邻捞刀河,而捞刀河又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依河而建”的猪舍大量“零距离”排放粪便尿入河塘,甚至大量死猪随意丢弃在河道,下游30万人的饮水安全告急。
“断腕式”的环境整治
“沉疴”需下猛药,治污已成共识。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长株潭“核心区域”的长沙县再一次被推上前台,担负起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省、环境友好新机制的“首攻角色”。
该从哪里下手?治理生猪污染成了第一筛选。
“决不能站在垃圾堆上数票子!”担任多年基层领导,如今站在治理前线的长沙县生态文明办副主任谢志宏说,长沙县委、县政府决心早定,一场以生猪养殖污染为整治重点的农村环境保卫战从此打响。
长沙县迅速成立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县生态文明办牵头畜牧水产局、农业局、环保局共同治理生猪养殖污染。
县委、县政府还将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纳入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而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考核版块。为落来 实处,长沙建立了三级约谈制度,一级约谈关系工作好坏评判 ,二级约谈关系经济利益,三级约谈关系位子是否牢靠。
机制建立起来了,接下来是措施要“逗硬”,按照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沙县将县域科学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适度养殖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推广科学、生态养殖。浏阳河、捞刀河流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50米范畴内为禁养区,禁止包括生猪在内的所有禽畜养殖;河道50米至500米范畴内为“一级限养区”,每户生猪等牲畜养殖不得超过20头。
超规模、超承载的生猪数量减少了,目前,长沙县的生猪年存栏控制在130万头左右。养猪的数量减了,但绝不能让农户的收入减了,因此长沙县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禁养区、限养区分别实行每平方米90元、60元的转场扶助资金,仅这笔投入就来 达了7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