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和生猪,是荣昌县的两大支柱产业。这两大产业占该县农村经济总量的60%以上。记者近日从荣昌县费解来 ,他们将种麻竹和养猪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猪—沼—竹循环经济模式,既解决了竹笋生长期缺水的难题,也使养猪场的养殖污水得来 归收利用。通过这种方式种出的麻竹笋亩产来 达了3000—4000公斤,比过去翻了一番。
两次洪涝,让他缺失 数百万元
负责该项目实验及技术研发的重庆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包传彬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生产以麻竹笋为原材料的笋丝、笋干等竹笋类制品。因此,每年是否能收购足够的麻竹笋,是决定公司当年能否赚钱的关键。
“麻竹笋出笋期主要在夏秋季,种麻竹笋要稳产高产,必须具备大水、大肥、高温、高湿四个条件。”说起麻竹笋的习性,包传彬如数家珍。在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虽然具备了高温高湿的条件,但每年7—9月的伏旱天气却最让包传彬伤脑筋。因为竹笋会因为缺水而无法出笋,从而影响产量。
包传彬说,他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遇来 过两次因高温伏旱天气导致的麻竹笋减产,当年,公司只完成了20%左右的收购计划。由于“无米下锅”,公司缺失 数百万元。
“猪沼竹”三位一体,亩产翻番
如何让竹笋在高温伏旱天气依旧保持 稳产?从去年起,荣昌县开始推行猪 — 沼 — 竹循环经济模式,也就是在麻竹林地里建猪场,用猪的粪水发酵成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免费提供给周围农户使用;沼液通过沉淀池、储液及稀释池,生猪行情,经管网输送来 麻竹林,为麻竹提供灌溉水源和有机养料;而沼渣则覆盖在麻竹根部充当养料。
去年,他们在3000亩竹林试推行了猪沼竹循环经济模式,成效显然,不但当年的麻竹产量没有因伏旱天气减产,来 了产竹笋的时节,用有机肥作养料的麻竹林亩产来 达3000—4000公斤左右,比普通竹林1000—2000公斤的产量高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