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是我国一项传统养殖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收益高等特点,是一项非常好的脱贫致富项目。当前,我国的养蜂业正处于非常时期,面临着严肃 的挑衅,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及滥用农药的危害,加之养蜂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过大、后继乏人等原因影响,全国性养蜂生产举步维艰,很多地方蜂群减少以致涌现负增长。为此,记者专门摘 访了山东省蜂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有志,山东蜂业协会副会长、枣庄市海石花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长信。
记者: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养蜂产业省份,目前发展状况如何?有什么独来 之处?
李有志:多年来,山东蜂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出现 出稳步发展的可喜局面。
1.养蜂业不断快速发展。山东养蜂生产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近年来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归升,蜂群常年存养约40万群,客蜂60万群。每年全省蜂蜜产量2.6万吨、蜂王浆产量300吨。蜂蜜年贸易量约1.5万吨,蜂王浆的年贸易量超过500吨。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提高来 2009年的43千克。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山东三大蜂产品集散地泰安、临朐、蒙阴正在发挥重要的原料市场的主导作用;部分市、县正在把蜂农组成联合体,带动蜂农致富。蜂业从业人员近万名,蜂业产值近l0亿元,出现出了莒县华康、济南济泉黄岩、枣庄海石花、临朐康宝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蜂产品龙头企业。目前全省有60多家企业通过QS认证,其中具有出口权的企业有20多家。
4.蜂业治理 体制日臻完善。2008年,原山东省实验种蜂场更名为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主要承担着全省蜜蜂遗传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养蜂技术推广及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等工作职能。全省现有省、市、县级蜂业(养蜂)协会、学会、研究会、研究所34个,其中有市级蜂业协会9个,县级蜂业协会18个。山东省蜂业协会于1989年4月成立,目前协会个人会员发展来 1300余人,单位会员达66个。
记者:养蜂又苦又累,为什么还筛选这个行业?
周长信:我们家是祖传养蜂,我从78年开始接手,一接手便爱上了这些小精灵。它们的精神非常可贵,随着和小蜜蜂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觉着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它们。都晓 道养蜂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养蜂人苦,养蜂人累,养蜂人生活单调乏味”,这是养蜂人对自己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人对养蜂工作和生活的客观评判 。
30多年间,我追随花季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蜂源地,自己研究创造了多个蜂蜜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7 项。参与中国蜂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为中国蜂产业的发展献言献策,2002年,作为蜂产业的唯独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来 了温总理的会见,从而成为第一位受来 总理会见的第一人。这个行业带给我的收成 远比条件艰苦要多,所以我十分酷爱养蜂业。
记者:养蜂业面临的这种困难,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李有志:机械化与现代化是养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养蜂人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养蜂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养蜂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这一问题,诸多养蜂科研单位和养蜂科学家都在为此奋斗,广大养蜂人给予莫大关注期盼和支持,全力推进这一工作加快进展。
去年以来,山东省东营蜜蜂研究所与汽车制造厂合作,开发研制“养蜂专用车”获得一定进展。我们的目的是,密切联系我国养蜂生产实际,在解除“运蜂难”的同时,提高养蜂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减轻养费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养蜂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养蜂人的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与经济效益,促进养蜂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该养蜂专用车初步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性能,即运输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
记者:山东是我国的养蜂大省,养蜂业发展还存在什么全国性的共同困难和问题?
李有志:一是机械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山东养蜂与全国养蜂业一样,自上世纪初引进活框饲养技术后,再没大的发展进步,广大养蜂场依然延续着手工操作,蜂群检查及取蜜、移虫、挖浆等主要生产工艺完全靠人力开箱进行,基本谈不上机械化饲养,饲养方式陈旧,蜂场规模偏小,养蜂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从而导致了经济效益差,成为长期制约我囯养蜂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养蜂劳动强度大存在后继乏人问题。由于养蜂有流动放养的特点,养蜂人拉着蜂群天南地北追花夺蜜,长年野外作业既苦又燥,养猪论坛 ,缺水无电远离人群和现代生活,反常 是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不平稳,导致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业,严重存在后继乏人问题,为不断发展带来隐患。这是全国养蜂业面对的一大共性问题,急需尽快加以解决。
三是养蜂的自然环境连续恶化。当前,我国养蜂业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连续恶化和蜜源资源相对减少,反常 是农药、大气、水质等方面的污染,直接威逼 着养蜂业的发展,使养蜂条件与环境严重恶化,养蜂难度越来越大,须得摘 取相适应的措施予以应付。
四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治理 机构显然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养蜂合作社发展比较缓慢,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利难以保证 。
五是养蜂规模与技术水平偏低。受手工操作等原因影响,单体蜂场规模及地区饲养总量显然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与效益需要。受饲养技术影响,导致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症等疫病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以及机械化饲养和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记者:山东作为养蜂大省,它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李有志:第一 蜜粉源优质资源丰富,山东蜜粉源植物多达500多种,养蜂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刺槐、枣树、荆条、棉花、向日葵、泡桐、苹果、山楂、油菜、芝麻、玉米等30多种,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泌蜜吐粉量丰富,足以开展大宗商品蜜蜂等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其次是悠久的养蜂传统与雄厚的养蜂基础,山东省养蜂历史非常悠久,1983年从山旺出土的蜜蜂化石,证实早在2000万年前蜜蜂就在山东大规模繁育 。上世纪初我省临朐人陈怡增从意大利引进40群意蜂,并创办了裕蜂学校,面向全国培养养蜂人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开创 了我国科学养蜂新纪元,积存 了丰富的养蜂传统和习惯。建国后反常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养蜂生产蓬勃发展,虽遭遇来 各种不利原因影响,依然得来 稳步发展和连续提升,无论在饲养规模、技术含量、产品产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充分现示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优秀的养蜂传统之优势,也充分掩饰了山东养蜂之雄厚的基础条件。
第三,养蜂科研体系与检测技术力量雄厚,山东省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所、东营市蜜蜂研究所等专业科研与检测机构,在国内外蜂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不仅技术力量雄厚,而且检测设施齐全,科研成果与实际效果显著,己形成山东蜂业较为完整的科研与检测体系,为蜂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 。
记者:现在市场上蜂产品种类繁多,如何判定 蜂产品的真伪?
周长信:真蜂蜜颜色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色泽艳丽 ,一样 呈浅黄或深黄色。真蜂蜜呈黏稠状,挑起可见柔性长丝,连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另外真蜂蜜闻起来有淡淡的植物味的花香;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或水果糖味。(姚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