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博 张楚迁 记者 简放鹏) 4日,纳溪区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纳溪区发展生猪生态养殖,今年1至10月出栏生猪45万头,实现产值近7亿元。”经过近2年的发展,纳溪区生态养猪渐入佳境。
养猪做起生态文章
在生态环境上,纳溪区拥有林地近90万亩,森林覆盖率来 达50.1%,是全国的绿化先进县(区)之一。在生猪产业上,纳溪区是四川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四川省优质商品猪繁育和生产基地,并列入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证 基地建设规划。为此,生猪产业成为纳溪区两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两者优势如何珠联璧合?纳溪区主要负责人去年首次在全区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提出,纳溪区要做来 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其中一条路子就是依靠 森林高覆盖率发展生猪生态养殖。
鉴于沿海地区生猪养殖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纳溪区实行生猪生态养殖,依靠 森林高覆盖率优势,发挥农地、林地、果园地的吸纳作用,将养猪产生的粪污进行循环使用,从而保持 生态平稳 ,不失为承接沿海地区生猪养殖业转移的妙招。对此,纳溪区近2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请求,以天仙镇为中心,着力打造生猪生态养殖基地,普及推广“猪——沼——竹”、“猪——沼——果(林)”等生态养殖循环模式。照此模式,猪粪是沼气的原料,沼气当燃料,沼液可喂猪,废渣作为植物所需的养料,较好地解决了绿色燃料、生态肥料和养殖污染等问题,做来 了人畜分离,健康养殖,纳溪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四川省无公害生猪基地。
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来 达46.3%
据调查,纳溪区农村家庭大约四成没有饲养生猪。劳动力成本增加 ,农村家庭养猪形成萎缩方向的同时,市场需求却呈上升方向。为此,需要通过规模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进行补偿 。该区按照标准化的请求推广规模和适度规模养殖。规范圈舍,将原猪圈石板地面改成通过生物调制的垫料铺垫,垫料可持续使用三年,粪便通过垫料中的微生物消化分解,无猪粪污物排放。生猪品种摘 用DLY(杜洛克、长白猪、约克猪三元杂交猪)和PIC(生猪配套系),目标瞄准市场外销和加工。目前,纳溪区依靠 规模养殖场发展了一批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适度规模养殖场,其中50头以上的就有1020家,沿321国道在天仙、渠坝、护国等6个镇形成了适度规模养殖带。
今年,纳溪区规模养殖户分析出栏生猪24.7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来 达46.3%,较去年增长10个百分点。年出栏商品猪50至299头的适度规模养殖户中,每户年收入14万元,每户年纯收入2万元。
打造全市最大的生态生猪养殖基地
“来 2012年,全区在天仙镇境内20公里公路沿线打造泸州市最大的生态生猪养殖基地,从而带动321国道沿线50公里生猪产业带发展,全区年出栏生猪达63万头。”这是纳溪区养猪业的近期规划,生猪价格,而随着全区生态环境的连续改善,生态养殖业还将不断做强做大。
纳溪区将生猪生态养殖确立为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并主动申报国家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同时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社,制定合作社风险基金、合作社分红、信息引导、订单饲养和最低保护价运作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区内有俯贵食品厂主要从事生猪屠宰,年屠宰能力30万头;泸州田园乐生猪合作社现有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冻库1个。这些企业开发冷鲜肉、高低温食品等加工品种,摘 取活猪和冻肉两种方式储备猪肉,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上述措施促进了纳溪区生态养猪业的发展。
“生态钥匙”开创 了纳溪区生猪养殖新天地,它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纳溪区畜牧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