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饲养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生猪价格汇总:哪只手推动了猪价下滑?养猪业如何走出行情轮归

来源: 互联网   2014-04-08 23:09:14   查看:  次

  发改委数据掩饰,6月份第三周猪粮比价为5.99∶1,中国养猪网,已持续7周低于6∶1。

  6∶1,这个比数关系着整个链条上人们的利益、甚至生存问题。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养猪的、生产饲料的、运输的、加工的、食 肉的。您说这个链条上得牵着多少人?!

  养殖户近半亏损

  6∶1是咋归事呢?一样 说来,当1斤生猪价格低于6斤玉米价格时,养猪就要亏本了。一年多来,猪价一路归落,据农业部的观测,全国生猪养殖户平均亏损面从1月份的5.8%扩大至5月份的45.8%。6月份第一周全国仔猪价格仅为15.02元/公斤,同比下行57.5%。

  尽管当前生猪市场整体低位运行、亏损面扩大,但生猪产业也涌现一些主动变化。

  第一 ,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显然提升。据行业据统计,2008年末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生猪出栏比重为56%,比2007年提高7.6个百分点,高于往年4—5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

  其次,屠宰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尽管当前生猪养殖涌现亏损,但几乎没有涌现育肥猪卖难现象。这是因为近年来出现出一批设备先进的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

  农业部畜牧局巡视员陈伟生说,总的看,当前生猪价格处于常态规律性调剂 的下降通道,但没有涌现非常态剔除 母猪的现象。据农业部观测,8、9月份正值生猪大量出栏,供大于求的格局仍会不断。

  哪只手推动了猪价下滑?

  2006年5月来 2008年4月,养猪户们等来了23个月的“黄金期”。市场作用下,猪价一路上涨,其间,部分生猪主产省又发生疫情,影响了生猪恢复发展,猪价急剧上涨,活猪价格突破历史最高价。

  而2008年4月,猪价又从高峰走向谷底,因素何在?

  一是猪多了。生产快速增长,产能相对过剩。生猪价格从高峰下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方向。在2007—2008年生猪价高利好的趋动和扶持政策的拉动下,生产迅猛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母猪补栏量迅速扩大,生猪出栏不断增长。据农业部对20个生猪主产省1800个规模场和1800个散养户的跟踪观测,2007年7月—2009年5月,规模养殖场户生猪和能繁母猪月度存栏持续23个月同比增长,平均分别增长11.9%和17.5%;出栏21个月同比增长,平均增长16.1%。

  二是胃口小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猪肉消费需求下行。由于沿海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停产,外来务工人员减少,传统产区与销区的活猪价格差价显然缩小,目前广东与广西生猪价差从1元/公斤减少至0.5—0.7元/公斤。

  在生猪生产连续 增长、产能相对过剩的情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猪肉消费需求下滑,供需涌现反差加剧了生猪价格的进一步归落。

  “预案调控”尊重市场、保护生产者

  总的看,近两年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的出台,比如,生猪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调出大县奖励和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建立了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保证 了城乡居民的猪肉供给。

  但是,2007年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如果在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归落、养殖不断亏损的情景下出台,更有利于防止价格大幅震荡。因此,在当前猪价低迷、养殖信心受冲击的尤其 时期,国家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政策扶持的力度。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会同农业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的调控预案(暂行)》。以《预案》形式对农业领域实施宏观调控,在我国尚属首例。

  陈伟生认为,《预案》出台,扶持调控将越发科学,一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的规范化、正常化;二是反映出政府保护 生产者利益的政策取向;三是体现了市场调剂 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预案将调控主要目标定为猪粮比价不低于5.5∶1。调控目标略低于6∶1的盈亏平稳 点,为市场自行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每一级响应机制启动前预警指标的低位都有一定的不断期,也避免了响应机制的频频启动。

  全国猪粮比价已持续5周低于6∶1,目前《预案》三级响应机制已经启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央冻肉储备政策,这将在短期内减少生猪和猪肉市场的供应,对于保护养殖户利益,平稳养殖信心将产生主动的推动作用。近期活猪和猪肉价格涌现小幅归升的迹象。

  养猪业怎样走出市场行情轮归

  生猪市场行情三年一个轮归,似乎总躲不过大起大落的轨道。

  为了平稳生猪生产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的调控预案。养猪户们又增加了一分底气。

  然而,养猪业要健步前行,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掩饰,规模化比重越高,良种繁育体系越健全,市场震荡的幅度就越小。目前,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依旧较低,小规模、分散饲养户大量存在,一旦市场价格发生震荡,散养户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较为普遍,给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原因。这是生猪生产发生震荡的重要因素。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养猪业要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连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加大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强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生猪产业不断稳固 发展。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