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鄱大地,当人们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发展时,我省农牧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畜禽业清洁生产行动的攻坚战,也正以全新的理念打响。
实施清洁生产、生态养殖,形成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旨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省型现代畜牧业,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目前,全省已有157家养殖场完成粪污治理改造,占第一批需达标养殖场的36.94%,有159家养殖场正在实施改造,另有72家养殖场正在规划设计。
农业部负责人欣然评述:“江西农牧系统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江西的‘驱动引擎’,必将推动江西乃至全国畜牧业可不断发展。”
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
【现场实景】“发展养殖业,我们要越发珍爱蓝天碧水净土。”清明节前夕,吉安市春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马山种猪场总经理李春根,用手指着马山水库说,“前几年,由于没有建立粪污处理系统,粪污排放来 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库里放养的鱼生存率低。如今,我宁愿少赚钱也要先把污染问题解决好。去年,我们挤出220万元,兴建了粪污染处理、综合利用工程。”
【新闻聚焦】目前,我省畜禽规模养殖场达2.6万家。多年来,我省大部分规模养猪场由于没有兴建配套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不能进行及时处理又不能利用,任意排放,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导致空气恶臭难闻,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影响周边群众饮水,造成农作物减产,对鄱阳湖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逼 。
“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去年5月份,我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请求,统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开展了畜禽业清洁生产行动,请求来 2012年,全省所有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用水量及污水、废渣臭气等污染物排放来 达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各地以县(市、区)和乡镇为单位,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建设布局,合理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根据土地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废弃物消纳能力,提出畜牧业适度规模发展,合理确定载畜量。
【记者点睛】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目前,我省开展的畜禽业清洁生产行动虽然取得实效,但少数地方仍存在着养殖污染治理制度不健全、治理经费严重不足、治污设施缺乏等问题。解决问题的“药方”是: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健全养殖污染治理制度,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现场实景】在遂川县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来 ,该公司通过兴建无公害养猪—太阳能利用—猪粪尿无害化处理—三沼产品利用—有机耕种系统工程,猪场见不来 污水,看不来 粪便。
【新闻聚焦】我省以五河一湖和畜禽养殖主产县为重点区域,以污染最为严重的生猪产业为突破口,以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关键,总结推广吉安、赣州等地的粪污处理方式,引导企业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无污染的绿色畜禽产品,促进畜牧业的生产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可不断发展。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发展。井冈山市华富公司通过兴建污水处理工程,不仅来 达了治理达标的预期成效,还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目前,该公司年出栏种猪8000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年产值超亿元,带动3400户农民养猪,养殖户年增加 收入300多万元。
【记者点睛】目前,少数地方污染治理技术单一,治理成效尚不理想。在实践中创新模式,推动畜禽业清洁生产行动的开展已迫在眉睫。摘 访中,一些养殖场负责人建言,各地要结合本地畜牧业发展及畜禽粪便污染实际,制定相应的粪污处理模式,并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利用步伐;把低氮饲料生产使用、污水低成本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来 生产中去;尽快改变水冲粪、水泡粪等湿法工艺,推进干法清粪工艺,推动畜禽业清洁生产行动向纵深拓展。
拉紧生态养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