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饲养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饲料原料价格汇总:我国渔业机械化之发展与展望)

来源: 互联网   2014-04-16 06:34:11   查看:  次

        三、渔用饲料加工装备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用饲料问题日益突出。1975年底,原农林部在湖北沙市召开了渔用饲料研究发展大型座谈会,交流探讨开发鱼饲料源及饲料加工问题。会议唤 吁尽快研制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加快发展颗粒饲料养鱼。此后,国内开始了渔用饲料加工机械的研究开发,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半期是我国水产饲料加工设备研究成果的多产期,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程度都相当精妙 ,培育、扶植了一大批饲料设备生产企业,为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饲料加工机械的研发主体基本上以企业为主,其中以江苏牧**集团和江苏正昌集团最为晓 名。水产饲料生产设备的种类已基本齐全,包括粉碎设备、混合设备、制粒设备、膨化设备、冷却喷涂设备、平稳干燥设备、称重包装等。目前,饲料生产设备的制造水平、种类和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饲料业的发展。
        1、颗粒饲料机械
        饲料加工基本上都摘 用制粒机生产。硬颗粒饲料压制分平模和环模制粒两大类。早期以平模为主,随着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近10多年来,饲料加工厂广泛使用的是环模制粒机。1980年研制的硬颗粒饲料加工成套设备是国内水产系统最早研制成功的成套设备,适应了当时对渔用颗粒饲料加工设备的请求,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一次飞跃,其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获得1982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2年完成的对虾配合颗粒饲料加工机组,解决了微细粉碎和颗粒水中平稳性的难题,实现了用配合颗粒饲料养虾的养殖需求,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成果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9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欧洲的颗粒机制造技术。经过连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颗粒机操作性、人性化、自动化方面越来越好,如颗粒机自动操作系统、液压保护系统、压辊和环模自动调剂 及快速拆装系统等。
        除大型机组外,1980年代开发的颗粒饲料加工机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多数机型结构紧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有单机也有小型机组,既有平模也有环模。其特点是使用方便、价格适中,特别适合小型养殖单位和养鱼专业户使用,成果转让和推广使用的效果相当突出,促进了人工颗粒饲料在水产养殖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膨化颗粒饲料机械
        用膨化颗粒饲料养鱼可提高鱼的适口性和饲料的利用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颗粒饲料。国内最早研究利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膨化饲料是在1978年,1981年研制成功的75型膨化颗粒饲料机是国内最早的膨化颗粒饲料专用生产设备,成果在全国大范畴推广应用,并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7年改进后的85型膨化颗粒饲料机,既可生产膨化浮性饲料,又可生产膨化沉性饲料,并且在饲料和食品行业得来 应用。大豆膨化工艺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饲料加工新技术。1997年研制的大豆膨化机,其生产的饲料可提高适口性,降低饲料成本,成果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国产膨化机最大生产能力
        3、特种饲料及饲料源加工机械
        1990年,商业部“七五”攻关项目中的鸡粪制饲料蛋白工艺及设备试验、幼仔苗种用特种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和先沉后浮颗粒饲料及设备等课题研究先后完成。这几项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特种饲料研究领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积存 了体会。啤酒糟饲料蛋白加工工艺及设备(1994年)和以白酒糟为对象的食品糟渣饲料化加工工艺和设备(1999年),既解决了高含水率糟渣对环境的污染,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饲料蛋白源,1997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完成的发酵豆粕加工工艺及设备摘 用特殊的车阵式固体发酵技术及PLC控制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该发酵系统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四、水产养殖机械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养鱼史。但传统的粗放式养鱼模式制约了单产的提高,根本的出路是要解决水产养殖机械化问题。为此,根据原水产部下达的《1963年~1972年水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中“淡水养殖机械化的研究”项目,水产养殖机械的研究从1964年开始。70年代中期,随着叶轮增氧机的产生 和水力挖塘机组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机械化养鱼的新时代。1980年代的水净化技术和1990年代的工业化养鱼设施技术的成熟为本世纪开展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作了深厚的技术积存 。
        1、增氧机械
        增氧机是水产养殖专用机械。在夏季涌现凉快 天气时,使用增氧机可以防止因水体缺氧而发生鱼类浮头(死亡)现象。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机械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三种型式。
        1976年,国内第一台叶轮增氧机研制成功,创造性地利用倒伞形叶轮在水面下的旋转产生水跃,使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来 达氧的传递,同时通过搅动水体使上下水层对流,为下层的贫氧区增加 氧气,从而可以增加 鱼的放养密度,提高鱼的摄食量,使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实现重大突破。该成果荣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叶轮增氧机问世30多年,目前依旧是我国海淡水养殖业实现稳产高产的最关键、最不可缺少的设备,依然是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渔业机械。初步估量 ,目前全国各种系列的叶轮增氧机保有量已来 达数百万台,年产量约为20万台。叶轮增氧机创造了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车式增氧机是随着1980年代养鳗业的兴起而开始从国(海)外引进的,它的开发主体是生产企业。目前它的产量约占增氧机械总产量的25%。射流式增氧机主要适用于特种水产品养殖及工厂化养殖,产量约为增氧机械总产量的5%。
        1980年代,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增氧机械被连续研制出来,并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
射流增氧机(1981年),将饱和溶氧水射入水面0.8 m以下,使中下层亏氧水得来 增氧。塑料叶轮增氧机(1987年),提高了整机的增氧性能,成果获得1990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叶轮增氧机叶轮优化设计(1989年),为叶轮增氧机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依据,获1994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螺旋桨水流增氧机研制(1990年),根据螺旋浆推进原理研制而成,产生的循环水流能起来 增氧、搅水、曝气等作用。冰下保温涡流增氧机(1990年),使冬季增氧时进入冰下水体的冷空气被充分加温来 达不降低水温之目的。立体循环增氧造流装置(1994年),摹仿自然界的流水状态来改善水质。简易风力增氧机(1990年),风能利用系数达0.288,风速8 m/s时输出功率为93 W。
        2、挖塘、清淤机械
        池塘开挖、清淤机械的开发研究始于1963年。科研人员从水力摘 煤原理得来 启示,探索水力机械化方案。1966年第一 研制出立式泥浆泵,1979年研制成功水力挖塘机组。该机组为国内首创的水力土方施工机械,适用于土方开挖、疏浚、筑堤等,工效高,成本低,至今仍是鱼塘、水利清淤必用的施工机械,2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20余万套。该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潜走式池塘清淤机(1990年),能在水底污泥 层灵活挪动并集淤抽吸,解决了带水清淤、淤地行走和翻越塘堤等难题,成果获得199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3、投饲机械
        投饲机械的研究开发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直至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养鱼户认识来 使用投饵机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可以增产、增收,因而产销量开始大幅度提高。2008年,国内各种类型投饵机的年产量估量 来 达16万台,产量仅次于增氧机。目前,投饵机的投饵方式有气动式、螺旋输送式、离心抛物式,也有电子控制的投饵船、鱼动式投饵机。产量比较大的机型为机械离心式投料方式、机械振动式下料装置。
        1990年代研制的投饲机械主要有:对虾投饵装置,利用水泵产生的高压水从储饵装置冲入管道再从喷嘴直接喷于水体中,来 达投饵的目的;水力投饵机,应用水力引射喷头实现水力动能投饵;振动式鱼塘自动投饵机,摘 用偏心电机振动原理进行分料,解决了卡料堵转等难题。近年来开始为深水网箱养殖系统设计投饲机械。应用气力输送工艺为海水网箱设计投饲系统(2005年),输送距离为50 m,投饲能力为500 kg/h;深水网箱投饵机(2006年),它的核心部件是由突然扩大装置改装成的引射器,以一定的水流将饵料抛向网箱,可向多个、距离不同的网箱供饵。
        4、活鱼及活鱼苗(种)运输装备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活鱼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国内最早研制的是淡水活鱼运输车(1979年),之后,一种更方便、更灵巧的淡水活鱼运输箱(1981年)又研制成功。该运输箱装有增氧和水过滤设备,可运输或暂存活鱼(虾),解决了大中城市副食品基地与市场间的活鱼(虾)运输困难。船用活鱼运输装置(1986年),具有增氧、水净化和保温功能,可持续运输20小时以上,鱼的成活率大于90%。2003年,海水活鱼运输技术及装备研究在福建完成。
        五、工业化养鱼
  工业化养鱼技术是养殖业现代化的标志。工业化养鱼第一 要解决养殖水质问题。1980年代,我国开始与集约化养殖技术有关的装备及系统配置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为养殖机械化作配置研究。静水高密度养鱼机械化(1981年),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种较简单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室内单产折合亩产可达15000 kg以上。全人工高效益机械化养虾技术(1988年),研究了对虾养殖池的机械配置、水质处理及科学治理 ,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利用机械化手段来 达对虾高产养成技术模式。大规格对虾苗种高密度培养技术及设施(1990年),为中国对虾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基础。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从设备开始来 系统集成,逐步为1990年代开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1990年,国内第一个600吨规模的工业化养鱼场工程在中原油田建成。该工程以当时国内首创的生物包净化技术,摘 用水净化、养鱼合二为一的一元化生态系统, 形成封闭循环流水养鱼模式,年产量达100 kg/m2。这种节水型密集养殖模式反常 适合于缺水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1991年我国第一套中试规模的工业化鱼菜共生系统研究项目在上海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将水栽培蔬菜的种植与集约化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利用植物的根系吸取 水中的硝酸盐,来 达水净化的目的;2000年,利用该技术在苏州西山国家农业示范园设计了2 000 m2的鱼菜共生示范工程。
        除了上述工程性项目外,为工业化养鱼技术配套的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也取得进展,主要成果有:依靠微生物和生物酶来 达净化水质作用的水净化机(生物转盘)(1981年);鱼池加热器(1985年);自动投饲机(1987年),摘 用吹风出料方式,投饲距离约4 m;摘 用臭氧技术的电子水质净化机(1988年);水质净化杀菌装置(1992年),利用臭氧的强氧化作用,结合活性炭吸附作用,实现对养殖水体消毒、去污、杀菌的目的。
        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系统的开发对主要水质指标的在线观测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2001年完成的养殖水体多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可对养殖水体的多个理化指标,如温度、盐度、溶氧、pH、氨氮、氧化还原电位、亚硝酸盐、硝酸盐等进行自动观测、报警,并对水位、增氧、投饵等养殖系统进行自动控制。2004年完成的水产工厂化养殖多环境因子的远程集散监控系统,除对重要环境因子进行自动观测和控制外,还摘 用专家系统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对鱼病进行自动诊断和早期预报。
本世纪开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来 器重,国家有关部门对工厂化养鱼系统技术和循环水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把握 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繁育)系统技术能够通过物理和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海、淡养殖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归用,来 达节水、环保的目的。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来 达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2003年),在微滤机控制、分子筛制氧机、多点在线水质自动观测系统和新型活性功能填料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创新,水循环每2小时一次,水利用率95%。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2005年),养猪论坛 ,研制开发了系统化的水处理设备,特别在悬浮颗粒去除技术、高效生化反应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水循环率来 达96%以上。该成果获得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2007年),以高效生物过滤净化技术及装置研究为主,建立封闭式海水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鱼类全人工繁育控制系统(2008年),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鱼类繁育环境全人工控制系统,项目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冷水性鱼类设施渔业养殖技术(2008年)突破了低温下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技术关键,氨氮氧化去除率来 达45%。纳米材料应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渔业应用和技术(2005年),自主开发了一体化纳微米过滤净水技术,形成一个纳微米过滤设备养鱼模式,开创了纳米材料技术在渔业科技中系统应用的先河。
        六、深水网箱
        深水网箱是海水养殖从内湾浅水向开放性水域发展的关键装备,必须具备能抗击恶劣海况的抗风浪、抗水流能力。1998年,我国海南省率先引进挪威HDPE重力式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养殖业的高度器重,国家支持项目马上 启动。虽然我国在深海抗风浪网箱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已先后研制出浮绳式、HDPE重力式、金属框架重力式、碟式和多层结构鲆鲽类潜式等多种形式的抗风浪网箱,其中HDPE重力式网箱发展最快,对该型网箱的研究也相对比较深入,并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引进消化及国产化推广。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根据水域特点,生产HDPE重力式网箱及钢质全浮式升降网箱,形成了独有技术,工艺和结构已接近国外产品。目前已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多个沿海地区建立了十多个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网箱数量达4000多个。抗风浪深水网箱研究成果的推广,对于改造传统网箱养殖业,加速海水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展海水养殖的发展空间,以及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海抗风浪网箱(2004年),是较早研制的HDPE双管圆形深海抗风浪网箱,网箱周长可达50 m,最大养殖水体2380 m3,单网箱可养鱼15~20 t。在高海况和1 m/s流速海况条件下,可保证网箱系统和养殖鱼类的安全。该项目在抗风浪网箱材料筛选和性能试验等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并且发展了离岸工程化生态养殖这一海水养殖新模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与设施(2005年),解决了网箱国产化生产技术和相关的网箱工程设施及控制技术,增强了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实现了网箱工厂化生产。成果获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鲆鲽类网箱离岸养殖设施技术(2006年),具有较强的抗风浪、抗潮流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南方冷水性鱼养殖网箱(2007年)以冷水性鱼(俄罗斯鲟、杂交鲟等)为对象,使鲟鱼在南方水库度夏存活率来 达了100%。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