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姚庄镇横港村养殖户张阿三扛着锄头来来 该镇金星村一块近百亩的田块上开挖沟渠,设置排水管道。老张笑着说:“我以后还是养殖户,但是不养猪了,改养泥鳅了!”
张阿三曾经是横港村第一家生猪养殖自繁自养户,在今年的“三改一拆”工作中,他积极配合拆除了自家猪舍,又争当了归第一。在老张看来,这次争第一是为了村里改善环境,需要自己在转业转产方面作出表率,引导更多生猪养殖户配合“三改一拆”。张阿三说:“我的老丈人是横港村的老村支书,我理应为横港建设做点奉献。”
去年下半年,张阿三和姚庄镇展丰村生猪养殖户周华明达成共识,双方“抱团”,共同筹资租赁土地养殖泥鳅。为打赢这场转业转产战争,老张、老周俩去年特地在横港村租赁了7亩田用于先期试验。张阿三说:“从试验情景看,我们能把握 好养殖技术。”在动摇转业转产信心后,张阿三、周华明来来 金星村承包了近100亩的田地用于养殖泥鳅。
“金星村临近白鱼荡,水质好。”张阿三感慨,以前是靠水养猪图个方便,如今却是靠水养泥鳅为了转产。从“靠水图方便”来 “靠水食 水”,“三改一拆”所带来的改变彻底颠覆了张阿三对传统农业的看法,他说:“从长久来说,生态农业才是可不断的,我能了解政府为啥要拆猪棚。”在市、县两级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张阿三、周华明积极接受、学习生态效益农业发展理念,并决定尝试“上种水稻、下养泥鳅”的水稻泥鳅混养模式。
记者从县农经局费解来 ,泥鳅具有在水底泥中觅 找底栖生物为食的习性,其觅食过程可起来 松土作用,从而促进水稻根部微生物活动,使水稻分枝根加速形成,壮根促长。泥鳅还喜爱食 水稻上的螟虫卵及褐稻虱,能够帮助控制稻田病虫害。而泥鳅的排泄物也成了水稻生长最好的有机肥料。这种立体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海盐、桐乡等地已有成功案例。从长远看,张阿三、周华明正走上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的致富路,整体收益远高于生猪养殖。
就在张阿三忙着开挖沟渠之时,周华明也在3月11日卖光了自家的母猪,准备近期拆除猪舍。
目前,生猪价格,张阿三仍有一个心愿没有实现,有一块心病没有解决。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学习来 泥鳅种苗繁育技术,最大的心病则是白水荡的白鹭。老张说:“由于我不太识字,也不会用电脑,渴望 能有泥鳅养殖户面对面传授泥鳅种苗繁育技术。”但在老张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如何阻止白鹭。“一只白鹭一天要食 一斤鱼虾,这会让我们颗粒无收。架设防鸟网成本过高,又怕伤来 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渴望 有人能帮忙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