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沙地乡花被村小寨子组村民黄玉鹤的野猪养殖场,荣誉室里7块奖牌挂在十分醒目的地方,其中有州林业局颁发的“州级龙头企业”,也有恩施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企业成长工程奖”。养殖场总经理黄玉鹤说:“奖牌见证的是足迹,每一步足迹,都有一个故事。”
9月5日,记者慕名前往野猪养殖场摘 访。摘 访中,黄玉鹤娓娓道来他的创业故事。
养猪场一角。
记者 陈千恩 通讯员 谭晓龙
变害为宝,野猪被“收编”圈养
今年47岁的黄玉鹤当过多年兵。1980年,他从沙地这个偏僻山村走进部队,后来转业时,他筛选落户宜昌,因为那时候,在恩施人眼里,宜昌就是大城市。
在宜昌,他利用从部队学来 的晓 识,开了一家诊所,赚了一点钱。一次在网上看新闻时,他发觉新闻媒体报道沙地乡野猪泛滥成灾,农民深受其害。
看了报道,黄玉鹤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是从村里走出去的,晓 道老乡们的不容易。在一次归家探亲的时候,他发觉乡亲们受野猪之害,比媒体报道的还要严重。感慨之余,他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何不归来 家乡,办一个野猪养殖场,变害为宝?
通过考察,他发觉一方面是家乡野猪泛滥成灾,而另一方面是市场上野猪产品稀缺,行产品畅销。于是他于2003年,变卖了宜昌的诊所,归来 了家乡。在林业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起了野猪养殖场。
通过合法渠道,他获得了一批野猪做种猪。这些野猪平日为害乡村,糟践 庄稼,被他“收编”后,圈在猪栏里“传宗接代”,既为养殖场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不再四处扰乱村民了。
“户外活动基地”,让野猪保持 野性
野猪之所以叫野猪,生猪行情,就是因为它有十足的野性:嘴巴尖长,獠牙外露。当它发怒时,眼睛血红,鬃毛竖立。也正因为它烈犟的性格,野猪家养成活率非常低。
黄玉鹤不得不一次次试验,缓缓把握 野猪饲养晓 识。终于,饲养的成活率从30%提高来 80%,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但是,如果野猪完全被驯化,就与家猪没区别了,也就失去了特种养殖的意义。黄玉鹤说,野猪肉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为它“野”,其肉对人体血管有保健作用。如果没有野性了,这特点也就随之消逝了。为了让饲养的野猪保持 野性,黄玉鹤为野猪们开创 了一处“户外活动基地”:将养殖场后面的300多亩大山,用铁丝网牢牢围起来。然后,每天给野猪们十多个小时的“放风”时间,让它们自由地在林地里奔跑撕咬。每来 喂食时间,一阵口哨声就能将它们召归,然后进圈进食。
由于条件反射,黄玉鹤的数百头“野猪部队”每天按时“出操”,按时进食。记者在养殖场看来 ,有数头野猪的耳朵都没有了。黄玉鹤说:“那是在山上打架时,被更强壮的野猪咬下来,当下酒菜给食 了。”
要发财,大家一起发!
去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生活567》栏目组一行二人,冒雨来来 恩施市沙地乡小寨子特种牧业养殖有限公司,就黄玉鹤的特种养殖进行摘 访。
面对中央台记者的镜头,黄玉鹤动了真感情:“创业不易呀……一步一滴汗水!”
不过,黄玉鹤谈的更多的,是他的发展思路:“从养殖来 加工,都要有自己的生产线……对野猪肉进行深加工,既生产有土家特色薰腊肉,又能生产火腿。”军人出身的黄玉鹤说来 做来 。现在,他养殖场的产值从起初的100万元飙升来 600万元,养殖,屠宰来 加工,都是“一条龙”,野猪肉产品也远销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并且供不应求。黄玉鹤的养殖成功了,但他没有“一枝独秀”。现在,他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民们托养山野猪,长来 出栏时再由公司按市场价归收进行深加工,用他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环保养猪,让养殖场成为花园
与记者见过的其它养殖场不同的是,走进黄玉鹤的野猪养殖场闻不来 腥味,见不来 乱飞的苍蝇,而是整洁的猪舍及四周盛开的鲜花。
为了不让野猪的粪便污染环境,黄玉鹤投巨资建起了三口大型沼气池,野猪的粪便被工人们用水冲进了沼气池化为沼气,然后免费供周边的村民使用。黄玉鹤说:“真正的清洁能源,不收村民一分钱。”
开始建猪场挖地基时,黄玉鹤挖出一块石头,酷似一只猪火腿,长约一米,重约30斤。现在,他将这只“火腿”当珍宝似的收藏着,遇来 好朋友了,才会拿出炫耀一番。他说:“这是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的财富,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事业成功了,黄玉鹤在收成 财富的同时,也得来 了社会的尊重:沙地乡小寨特种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恩施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他本人被评为“畜牧产业化先进个人”。
(网络编辑:胡成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