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宁波8月27日电 浙江人或许是当今中国最富有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改革开放以后,大批浙江人离开家乡,不仅迅速将生意做来 了全国各地,甚至在全球五大洲许多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都相当生疏的国家打拼出一片天地。
而今,在浙江宁波,一群同样具有开拓精神的农民又“食 起了螃蟹”,他们以一种在国内还很鲜见的理念经营着一片农场,令他们执着于此的因素是它指向了当今中国的一大顽疾——食品安全。
古老中国哲学孕育出的现代韩国技术
这片位于宁波市郊的农场名叫“天胜农牧”,在网络上更受亲睐的称唤 是“四不用农场”。因为其最大特点是农产品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
“我们搞的这个叫做自然农业”,在绿油油的稻田边,农场董事长朱升海带着颇有些成就感的笑容中意地给记者介绍。朱升海口中的“自然农业”并非随性之言,而是现代农业学科中一个逐步 兴起的分支。
农业学界普遍认为,自然农业是韩国农业专家赵汉珪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创立的一套亲环境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从这一角度来讲,它无疑是件舶来品。但若追根溯源,自然农业的核心思想则是中国古代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哲学。
自然农业认为,农业生产本质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以自然界为基础,利用阳光、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食物的基本活动。当代社会,人类的贪欲破坏了原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秩序。滥用除草剂和高毒农药,导致有益微生物的大量死亡,结果使土壤失去了本身的效力。这就是人类在“发展”或“技术”的美名下干预、破坏自然的恶果。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物是在自然界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自己生长的,人类只不过是单纯的治理 者。
赵汉珪提倡需要以子女对待父母一样 的感情,对待植物和动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因此,自然农业提倡广泛利用当地的土著微生物、自然界的农副产品,让农民自己动手制作农业生产资料,替代除草剂和化肥,依据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动植物的潜能,降低劳动和生产费用,提高产能,生产高效低成本的农产品。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自然农业也就有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主张。比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不耕地为基本”。因为土壤可以靠微生物自我耕耘,不需要特意用耕耘机或挈 拉机等物理机械进行耕耘,在他们看来,人们只需要给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就可以了。
那么土地的自我耕耘是如何实现的呢?赵汉珪在一次演讲中对此做了详解:将稻草或草袋覆盖在土壤上,因土壤不能被直射光线照射,水分蒸发受来 抑制,就会变得潮湿。此时,土壤中将滋生霉菌等许多微生物,马上 ,以此为食物的线虫就会招集,之后又引来以线虫为食物的蚯蚓。蚯蚓渴了就会钻入地下4~7米深的地方找水饮 ,一年至少能食 掉20~30升土。它还用自己的排泄物使土壤肥美起来。有蚯蚓的农田不怕洪涝,下雨了也会很快渗透。所以,用蚯蚓也可以防备 地下水位升高和多雨天气。
蚯蚓多了会引来以它为食的蝼蛄或鼹鼠,土壤会被它们发掘得越来越疏松,不用人为的耕耘和改良,仅靠微生物和小动物就能完成耕耘,从而取代耕耘机锐利的铁爪。
“四不用”亦非简单归来传统农业
天胜农牧就是基于自然农业技术进行耕作生产。这也正是人们更习惯以“四不用”代称其本名的因素。但“四不用”并不等于就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归来。自然农业也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干预,只是用于干预的“武器”不是化工制成品,而主要是土著微生物、汉方营养剂、天惠绿汁、果实酵素、乳酸菌等多种取材于农民身边自然之物的材料。
以土著微生物为例,它是由固定碳素的光合细菌、抑制病害的放线菌、分解糖类的酵母菌、在嫌气状态下有效分解的乳酸菌等几十种微生物组成的群落,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和恢复微生物平稳 。自然农业理论认为,外来微生物的加入,会破坏当地微生物群落的平稳 ,没有比长期生长在当地的土著微生物更能适应当地环境。
朱升海向记者介绍了天胜农牧摘 集土著微生物的经过。他第一 派人在宁波余姚的四明山上腐叶土招集较多的地方,用木盒装入适量米饭,上覆宣纸,埋入土中。七天后,盒中米饭已成稀泥状,且有菌丝自然生成。他们再将其收归后,用等量红糖搅拌混入,扩大繁育 ,最后再用米糠扩大培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