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光山色】
【国之珍宝 】
【风味小食 】
【秦风秦韵】
【妙笔生花】
【时尚点击】
【焦点透视】
【热点聚焦】
【神州揽胜】
【海外拾零】
【市场动态】
【医疗天地】
【法律法规】
【社会经纬】
【业界传真】
【综述述评】
【时代科技】
【大案纪实】
全力挠 好防汛减灾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2-07-11
夜宿七堰
——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见闻

移 入七堰社区后,生活安定多了,再也不怕暴雨了。7月7日的
暴雨蓝色预警,丝毫没有影响爷孙俩在广场游戏的心情。
本报记者 尤书印摄
七堰将会载入史册。不仅因为2010年7月18日,特大暴雨泥石流,
使七堰村29人死亡,17人至今仍深埋在40多米深的泥石流下;还因为
这场没有预兆突然降临的灾难 ,使省委、省政府酝酿已久的陕南避灾
移民大移 迁由此发轫。
2010年9月25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
时任代省长赵正永亲往奠基。
2011年5月,社区一期工程建成。在“7·18”中受灾严重的七堰、
新铺、小沟、金鸡四村75户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和
倒房户、危房户乔迁新居。
近段时间,是他们移 进新居后迎来的第一次暴雨灾害天气。
袁淑秀拦车要房
7月7日,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未来两日,陕南部分地方
将有大来 暴雨。
7月8日,记者一行夜宿七堰社区。
达来 时,已是下午5时。天阴森沉的。记者和大竹园镇党委副书
记马金乾一起,驱车前往七堰沟“7·18”泥石流滑坡遗址。半路上,
一位老大妈拦住车,以我们半懂不懂的当地话急切地和马金乾说着什
么。
“您先别急,等房子好了顿时就分。我们也很着急 ,现在还没建
好,急也没用。”马金乾给她说明道。
“她说什么?”
“要房子。”马金乾说,她叫袁淑秀,是七堰村五组村民。一期
工程解决的是“7·18”中重灾户。正在建的二期可提供住房230套,
解决的是居住在滑坡威逼 地带的住户。袁淑秀可以分来 二期的房子。
9米宽的水泥村道,两旁白砖灰瓦徽派风格的连排二层小楼,房
前屋后绿树花园,四面环山,小河潺潺穿村而过。
“‘7·18’之前,七堰村150户,只有一户是砖混结构的房子,
其余149户都是土坯房。要不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和帮扶,能住
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连想都不敢想。”马金乾说。
大竹园镇有灾害隐患点27处。每次暴雨来临前,镇村干部都如临
大敌。所有镇村干部,责任来 人,包挠 来 户,一户一个防汛预案,包
括何时撤离,撤离路线,以什么方式通晓 撤离等等。
“像‘7·18’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七堰沟,有的房子都住了一二
百年了,从来没有滑坡的迹象,突然整个山体就滑塌了,跑都跑不了。
”马金乾说,“老百姓的心很急切,都想尽快住来 社区来。毕竟这里
安全得多,生活也方便得多。”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每隔4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
模的自然灾害,其中最多一次死亡1800多人。在2010年发生的百年一
遇的洪灾中,陕西11个重灾区全在陕南三市。
七堰社区分三期建设。一期75户308人已经入住,二期于去年开
工建设,可提供230套住房。加上规划的第三期,总共可容纳567户25
00人来 3000人居住。
社区不仅选址安全,还建成了卫生院、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
金融网点、供电服务所、超市、集贸市场也在规划建设中。每天清晨,
环卫工人们就开始在村中打扫卫生,养护一街的花花草草。
舞会照常进行
晚6时30分,社区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响起轻巧 的舞曲。
年轻的姑娘、媳妇纷纷步入广场中心,在领舞者的带领 下,跳起
了轻巧 的集体舞和交际舞。小孩子们则在跳舞的人群中追逐嬉戏,享
受着捣乱的快乐。
“舞会已经开办40多天了,每天晚上6点半开始,10点完结。”
社区居委会主任黄锋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刚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
光看不跳,我们就从外面请人领跳。现在跳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七
堰社区的人过来跳,周围村和临近的紫阳县双星社区的人每晚也过来
跳。”
村道两旁,停靠着长长两排摩托车。
跳舞的人群中,一位身材矮小、通身大红镶金边衣服的老年男子
分外引人注目。“他叫何忠安,63岁,是个五保户,住在七堰社区五
组,每晚走一两公里路过来跳舞,完了再走归去。”黄锋说,刚开始
大家跟他开玩笑说,跳舞要穿戴整齐,他就当真了,每次来都换上别
人过年耍摘 莲船穿过后不要了送给他的这身红衣服。
一路之隔的刘家水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悠闲地一边吸烟、一
边看着跳舞的人群。看来 记者来,赶忙找板凳热情地让座。两层四室
两厅两个卫生间一个露台,144平方米,14.7万元,其中政府补贴3万
元,贴息贷款3万元,自己只花了8.7万元。刘家水对这个新家很骄傲 。
刘家水的老屋在新铺村一组,“7·18”中,从后面涌下来的泥
石流将房子推倒了。“要是住在以前的老房子里,晓 道要下暴雨了,
谁还有心思跳舞?”
刘家水的老屋是个坐落在山脚下的土坯房,倒过两次。“下大雨
的时候操心得很,都不敢睡个踏实觉。在房子四周挖沟排水,要是水
来猛了,排都排不及。现在雨再大也不操心了。”
社区里个别户的房顶涌现了漏水。由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
社区建设管委会已和工程建设方达成协议,尽快解决。
2011年,安康市启动陕南避灾扶贫移 迁工程。截至2012年5月底,
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456处,可安置3.5户、12万多人。
“新建成的集中安置点没有经过大雨的考查,而且多数集中安置
点分期建设,有的一期建成了,二期、三期还没有建好,防汛设施肯
定还有不来 位的地方,设计上可能也会存在缺陷,所以移民移 迁安置
点也是我们防汛要关注的重点。要在考查中连续总结体会,连续完善,
做来 更好。”安康市一位负责移民移 迁的领导说。
据费解,早在6月25日,安康市防汛办和避灾扶贫移 迁办就联合
发文,请求将安置点防汛纳入当地政府防汛
工作总体部署,按照属地
治理 原则,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逐个制定度
汛预案,切实做来 包挠 责任人、观测人员、报警方式、转移路线、安
置地点、撤离组织“六来 位”,
确保安置点人民群众安全。
夜宿李发兰家
李发兰家,是“7·18”中受灾最重的户。包括李发兰13岁的儿
子在内的全家7口至亲的鲜活生命,瞬时 就没了。
尽管按照预想,她是我们的摘 访重点,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面的
时候,却再也不忍心触及她的痛。我们都警觉 翼翼地归避着这个话题。
“赶快洗洗澡吧,凉快凉快。”李发兰帮我打开太阳能热水器,
调来 合适的水温。
在这个安置点,村民们的生活和在城里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每家
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有的还安装了电脑,每户两个水
厕,一层楼一个。
从她的脸上,几乎看不来 曾经的创伤有多么深刻。
“一听来 要下暴雨,还是很害怕。”43岁的李发兰眼睛盯着别处,
生猪价格,
突然说。
“不要紧的,现在的房子选址很安全,都是经过地质部门严厉勘
探过的。”记者安慰道。
“吓怕了吧。晓 道没事还是害怕,怕塌了别人的房子。”
李发兰是灾后村上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被镇上誉为灾后自强自
立的楷模。目前全村已经有1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4家开办了小卖
部,两户卖早点。
“现在开小卖部方便得很,有专人送货。每周五,把下周需要的
货报上去,周日,就有人把货送下来了”,住在李发兰家前排,开办
小卖部的邱诗春说,靠着小卖部的生意,可以供两个孩子上学。
因为社区正在建设中,外来的人多,李发兰和邱诗春的生意比较
红火。
为费解决移 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大竹园镇想了很多办法。镇党委
副书记马金乾说,一是社区成立了物业公司,可以提供20个公益性岗
位,给生活条件反常 差的农户;二是规划了3000多亩观光农业示范园,
准备发展设施蔬菜、观光茶园、无公害养猪、富硒核桃和农产品加工。
规划投资近4000元,全部建成后,可解决500人就近就业;三是开展
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四是三期工程建设期间,最高峰时每天用
工400多人,最少时也要一两百人。按天结算,男工90元,女工80元,
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李发兰家不来 10米远,就是那条“7·18”泥石流趟过的河。
河两边用石头砌起了4米高的护堤,上游还建了两个拦泥坝。尽管暴
雨来临的时候,河水依然很多,但河宽已由原先的3米拓宽来 8米,河
水驯良了许多。
听着潺潺的水声和虫鸣,在乌黑的夜里堕入梦乡,一觉来 天亮。
9日上午和李发兰辞别时,一归头,看来 大门上已经褪色的大红
对联。上联是:遇盛世新楼耸立 紫阳高照,下联:值升平华厦乔迁福
禄满堂,横批:乔迁之喜。
(本报记者 元莉华 王永锋 叶林斌 尤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