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区的农展会内新开了一家“王博士‘三无’猪肉”商铺,号称专卖无抗生素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无瘦肉精添加的“安全肉”。人们不禁纳闷,卖猪肉这么低档次的活还要打着博士的招牌来运作,是不是“作秀”?专卖店卖的真是“放心肉”、“安全肉”吗?
于是,笔者顺着人流挤进商铺欲看个究竟。原先 店主是回国博士后,获“创新嘉兴,精英引领”人才奖的领军人物王玉龙。王玉龙说,这是他开设的第三家专卖店,他将以“王博士”为品牌开展连锁经营,将“绿色猪肉”销往全国,乃至世界!
“问题猪”变为“绿色猪”
刚来嘉兴时,王玉龙原打算做“生物制药”的研究。但经过调研发觉,嘉兴这个江南鱼米之乡,同时也是浙江省的养猪基地,年出栏生猪600多万头。与此同时,农村面源污染和抗生素滥用问题也十分突出。
于是,王玉龙把解决规模化养猪中涌现的面源污染和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作为来嘉兴搞技术转化的主要课题,侧重于将“问题猪”变成“安全猪”乃至“绿色畅销猪”的研究。
王玉龙说,养猪业涉及来 十几亿人的食品安全和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消费猪肉500亿公斤。如今,随着规模化养猪发展,落后的养殖方式得来 控制,但新的问题也在连续涌现。第一 是养殖的绿色安全问题。饲料价格和生猪养殖成本上涨,许多养殖场为了控制成本,在饲料里放添加剂,以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出肉率。但养殖时间短、快速生长的猪抗击力弱、发病率高,许多养殖场就通过添加抗生素来控制发病率,造成食物链上诸多不安全原因。
王玉龙及其团队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出一种完全替代抗生素的“绿色防备 素核心预混料”。实践证明,使用“防备 素预混料”不仅排除 了重金属中毒的潜在危险,避免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对人体完全无害。由于是通过增强猪自身免疫的途径提高猪的抗病性,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从种猪开始,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饲料中配以不同的专业预混料,猪生长健康了,瘦肉、蛋白质比例增大,猪肉的品质和口感也得来 了提升。据悉,王玉龙养的猪肉已通过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来 达国家绿色食品优质肉制品标准。
创立“清洁养猪法”
王玉龙养猪是科学的、绿色,是为了探索从源头来 末端的全流程绿色清洁养殖法。因为只有清洁养猪,规模化养猪才能发展起来。
他告诉笔者,规模化养猪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面源污染。高密度养猪产生的排泄物,严重超过了自然环境可以自行分解的能力,产生的水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高成本的治理费用也成了农民深重的负担,由此约束了规模化养猪的发展。
王玉龙说,当地干部曾经想把养猪业转移来 中西部地区去,但这只是转移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尽管规模化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好于传统制造业,但是,在解决猪肉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必须着手治理规模化养殖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
2009年,王玉龙带着课题组来 嘉兴郊区考察时,与金鸿牧业公司建立了“嘉兴市菌藻处理沼液示范基地”。
王玉龙说,研发的“菌藻技术处理沼液”经农业部检验已来 达《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 达95%以上,无害化率来 达100%,实现了在生猪养殖过程的生态循环。治污帮手小球藻、轮虫等繁育 量大、成本低,这些微生动、植物本身就是鱼类极好的养料。不但处理污水成本低,污水处理后池中养的鱼、虾等水产品
还可以取得收益。由于是运用生物方式治污,不仅治理彻底,无二次污染,而且处理成效平稳。目前实验池占地约400平方米,4个直径达9米的圆形处理池的日处理污水量最大可达15吨,而且这一原理十分方便推广,可以根据不同养殖规模进行设计。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可以建立专门处理池,而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沼液废液可以集中处理。不改变猪场养殖现状,也可远离猪场进行污水处理。这一方式,解决了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
“好产品”还需“好吆饮 ”
一样 科学家搞研究,研发出产品和生产模式就很不错了,可以告一段落了。可王玉龙养猪,非要在产业链上形成从起端来 末端“一条龙”的配套模式。先是用精子检测仪判定 母猪是否受孕;再运用核心预混料和乳酸杆菌疫苗打造健康养殖全过程;最后利用小球藻治污专利技术进行污染治理。但这还不够,生产出来的绿色猪肉怎么办?怎么推广?怎么把它与普通猪肉区别开来?王玉龙说,仅靠科学研究还不能解决市场推广问题,还必须配合好的商业模式。“好产品”还需“好吆饮 ”。
当前,随着进口粮食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