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开放办学,扩大交流合作”的办学思路指导下,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理论与实践的融汇中得来 成长、拔高。
美术老师探讨绘画技法。 曹东宇 摄
本报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戴瑞卿
101幅风景油画
5月27日上午,一个主题为“走进自然”的风景油画展在市展览馆开幕。“这是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成立以来首次面向社会的一次画展,也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展现 。”艺术学院院长吕跃东介绍说。
为进一步提高艺术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09年开始,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开始进行油画教学实践“走进自然”的实验建设项目。
几年来,“走进自然”的教学实践让师生们在油画教学活动中开拓了众多合作交流活动,取得了骄傲 成果。“风景写生比室内写生色彩变化更丰富,对比更强烈。风景写生可以使我们与大自然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察看物象与感受物象,培育整体的察看色彩的能力。”艺术学院专业教师贾琨对此颇有经验。
“走进自然”风景油画展共收录了6位教师的101幅油画作品。它既是美术教师们风景油画的一次精品荟萃,也是他们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作品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体现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情接而情生”的艺术品行 ,为当代风景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基础教研室主任张彦良说,中国人生来对山水有着由衷的喜好。油画风景与中国绘画的山水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体现在人和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油画风景画”与“山水情节”的交融,使中国油画风景出现 出具有东方气质的美感。通过写生锻炼绘画语言技巧是最有效的途径,从而在创作中顺畅自如地表现出这种生活体验。
“在油画风景的写生过程中,为了在画面中传达出风景的内在的微妙气息,我在强调油画媒介表现力的同时也注意运用来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些抽象元素,包括点线面及画面整体气息的控制,以此在绘画中创作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和文人情怀,真正诠释人对自然的感悟与经验。”吕跃东说,“对于画面我反常 钟情于和谐的魅力。它是高雅而安稳的,可以赋予画面宁静淡泊的情绪与画意,将真实美与意境美完美地交融,与观者内心引起共鸣。为了追求这种既情切又理想的美,我通过反复的覆盖、层层的的叠色来使画面中的风景极具秩序与和谐,出现 出宁静祥和富有韵味的诗意与情绪。”
带着目标去学习
青岛具有特殊的人文历史风光。4月12日至4月24日,艺术学院的120名学生前往青岛进行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
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日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们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7点开始背上画夹外出写生。每人一上午创作一幅作品。中午赶归驻地食 饭后,连续 外出完成功课。晚上六七点钟开始,老师和同学们开始点评交流,一直来 晚上十一点多。
每年半个多月的下乡写生总会使我得来 一种放松的状态,十几天持续与大自然接触会使人内心稍许安静 下来。自然地东西才是最富美感的东西,所以这些大自然的美景会使我充满 浓厚的爱好 去描画 他们。一幅优秀的风景作品,必然要具备合理的构图与精来 绘画语言才能得以完整的诠释。而除此之外我更重要的是想在这些表象语言的背后捕捉来 一种诗意。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廉睿强更喜爱来 大自然中去品味 生活。
“艺术学院每学期安排两周时间的写生和艺术考察,针对课题定地点,有本地的蔚县崇礼等地和河南安阳的红旗渠、陕西的户口瀑布、青岛的崂山等。外出写生很辛苦,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中午不能休息,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锤炼。”吕跃东感叹地说。
2011年,经过调研,艺术学院推出了让美术走进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即由老师带项目,以创作带动教学,将单一的传统授课变为创作和授课相结合。
什么是创造?就是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写生,这是给他们列出的第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再谈构图、人物、色彩。这就需要你有宽广的晓 识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去费解,去筛选。
然后会涌现这样的问题:这幅画怎么画?形式美通过构图形式,点线面的结合来表现,于是这方面的基础晓 识也要学。
从外出写生来 归来 教室上课,学生有目地地去学习,就会有一个拔高。连续拔高,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