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谈起畜禽养殖场,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可日前,当记者走进蓟县马伸桥镇的一处养猪场时看来 的却是另一番情形:几十头猪在铺着锯末、秸秆、麸皮等混合物的“生态床”上或散步、或嬉戏、或拱食饲料,闻不来 一丝臭味儿,粪便、污水、嗡嗡乱飞的蚊蝇也都没了踪影,可以说,整个猪舍跟“脏”字毫不沾边。
“这是去年引进利用的‘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这项技术是微生物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典型运用,既有效保护了于桥水库水质安全,又有力地促进了库区农民增收致富。”库区办主任李福奎对记者说。
为保护津城大水缸,自2013年8月开始,于桥水库水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实施蓟县新城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文明生态村建设、畜禽养殖技术改造、水库封闭治理 等五大工程,实现“引滦水质显然提升、库区百姓生活水平显然提高”。
1
镜头
猪鸭的清洁家园
“以前搞养殖可是件苦差事儿,特别来 了夏天,猪舍臭得把人熏得头都晕,每天还得硬着头皮清理猪粪。”提起如今的养殖新技术,蓟县马伸桥镇养殖户王强一脸轻松,“现在好了,猪粪都没了,每天就给猪添些饲料、翻翻床就可以了,可是把我给彻底解放了!”
走进于桥水库北岸马伸桥镇养殖户王强的养猪场,80多头大猪正在“生态床”上悠闲地拱食。看不来 粪便,也闻不来 臭味,记者不禁疑问,粪便、污水哪去了呢?
随行的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生态床技术改造小组组长魏子金对记者说:“机密就在生猪脚下踩的 ‘床垫’上,这就是我们推广的生态床养殖技术,这个‘床垫’是由锯末、秸秆、麸皮组成的,里面拌入了发酵菌,发酵菌就像‘清洁工’一样,能迅速分解畜禽的粪便。粪便发酵之后,在发酵菌的催化下,又生成了可以供畜禽食用的菌体蛋白,从而实现了粪便‘零排放’。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粪便、污水,闻不来 臭味的因素。”
“通过改生态床以后,粪便不用人工起了,直接就在锯末床上分解了,相对来说省了一部分的人工和费用。”王强介绍说。更让他惊喜的是,粪便在发酵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热量,使生态床一年四季保持 在恒定温度,舒畅的温度大大提高了畜禽的免疫力,使养殖成本大大降低。
随后,记者又来来 了马伸桥镇南太平庄村一处蛋鸭养殖场,成群的成鸭在围栏里悠闲地嬉戏、食 食,马师傅开着小型旋耕机在鸭舍的生态床上翻耕。“以前臭烘烘的,鸭粪、污水哪都是,看看现在多洁净,捧着碗在这里食 饭都行。”养殖户马玉坤感叹道。
不仅工作量大大减少,养殖环境显然改善,这项新技术让老马收益颇丰。他给我们算了两笔账,其一是得益于养殖环境的改善,鸭子病害少、长得快,平均40天左右就可出栏,每只能多长一斤,一只就能多收入1元钱。现在存栏7000只,一年算下来增收1.8至2.2万元。其二是养殖成本大大降低,7000只鸭子日排泄粪便80方左右,过去每天都要清理圈舍,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现在用上了“生态床”,四五年才清理一次圈舍,节约了80%至90%的水电费用。同时,鸭子还可以食 生态床里的有益菌类,每天饲料投放量也减少10%左右。
据介绍,由于蓟县库区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仅0.37亩,经济发展受限,畜禽养殖业一直是当地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养殖量的增加 和污染的日趋严重,如何处理好传统畜禽养殖污染重、效益低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保护于桥水库水质,致富库区百姓,蓟县重点在出头岭、西龙虎峪、马伸桥、渔阳、穿芳峪五个库区镇大力推广生态床养殖技术,对生猪养殖规模10头以上、鸡500只以上、鸭200只以上的圈舍实施生态床技术改造。利用两年时间,改造养殖圈舍371486平方米。其中:猪养殖面积270054平方米,鸡养殖面积88950平方米,鸭养殖面积12482平方米。实施畜禽养殖技术改造后,可实现年削减总氮236.1吨、总磷26.46吨。
镜头
养殖户积极 加入改造行列
龙虎峪村生猪养殖户池玉海,过去摘 用水泥板式传统养殖,150多头生猪每天需要四五个人饲养,夏天蚊蝇肆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污染严重,周边农户意见很大,且时有死猪现象发生。自实行生态床养殖改造以来,养殖环境彻底改善,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年减少粪便排放约250吨,减少污水排放约700吨,疫情减少,生猪出栏提前二十天左右,人工减少来 两人,养殖综合效益提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