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8年养猪的起起落落,孟现壮把握 了应付价格震荡的策略。本报记者 邹俊美 摄
本报记者 杨淑君
“沉默”了半年的猪肉市场突然“爆发”,影响了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而对阳谷景阳冈良种繁育养殖场总经理孟现壮来说,自1996年至今,他已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价格起落。
从一共二十多头猪来 年出栏四万多头;从一个不晓 名的小养殖场,来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鲜肉,再来 2012年作为全国唯独一个畜牧行业代表,走进中南海和总理谈养殖,18年来,孟现壮对这个行业的费解越来越深入,也有了应付价格震荡的能力和策略。
谈涨价>> 短期供应紧张 带动肉价上涨
孟现壮说,2013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猪肉价格偏低,他的养殖场在有国家扶持资金的情景下基本持平。“去年国家禁止 铺张浪费的相关规定出台后,一些酒店的需求量减少了。”他说,之前,一桌婚宴可能需要五六斤猪肉,后来降至两三斤,就供应酒店来说,2012年,济南一些晓 名酒店的摘 购量在3吨左右,而2013年只有1吨左右,下行了三分之二。
另外,孟现壮告诉记者,国家从2006年开始鼓励 扶持大型养殖场,来 2013年,养殖场的出栏量来 达一定规模,市场上的猪肉供大于求,导致猪肉价格走低。
“猪肉价格关乎民生,也是影响CPI的主要原因。”孟现壮说,在不断走低的情景下,国家及时启动冻猪肉收储,这是这次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另外,根据每年的猪肉价格规律,第二季度中期、临近端午节,逐步 来 了猪肉的消费旺季,生猪销售也迎来小旺季,再加上节前一些养殖户不肯放量,造成市场短期供应紧张,带动猪肉价格上涨。
谈市场>> 五年一个周期 四季也有规律
1996年,孟现壮筹集5万多元,盖了五间猪舍。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是报纸上一篇女大学生养猪一年赚十多万的报道吸引他踏入这个行业。18年的起起落落,他的小养猪场发展成年出栏生猪4万头的全国养猪百强企业。
在他看来,养猪市场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五年一个大的周期”,他说,会有一个最高峰、两个小高峰和两个低谷。另外,每年四个季度也有规律,俗语 说“过节三天迟”,因为刚过年,第一季度,市民家里会有一定的存量,所以第一季度是猪肉销售的淡季。第二季度,因为生鲜瓜果蔬菜比较丰富,猪肉需求量较少,也相对平淡。第三季度,因为中秋节、国庆节等拉动,开始好转。第四季度是一年中猪肉销售的旺季,需求量大,节日拉动效应显然。
“2006年,猪肉来 达低谷,2008年则是暴涨。”孟现壮说,去年开始,则是来 了猪肉价格归落的周期,这个低谷还不够低,不断时间也不够长,如果再低一些,不断时间再长一些,反弹也会更高。
谈应付>> 调整养殖结构 存栏量减一成
孟现壮告诉记者,相比2008年以来的好行情,今年的“尤其 ”订单,只有为杭州一家公司供应生产婴儿肉松的生猪,其它大部分都是面向普通市场。
面对今年的情景,孟现壮把存栏量从4.2万头至4.3万头,减少来 3.8万头至3.9万头,减少了10%;另外,调整结构,减少成本,将一些产能低、老龄化、品种差的老母猪剔除 掉。
“市场低迷的时候也是有商机的时候。”孟现壮说,在他看来,行情不好的时候反而越发“忙活”:降低成本,调整结构,挠 治理 和技术,提高自动化率,以迎接下一个价格高峰的来 来。
长远来说,孟现壮要延伸产业链,走品牌道路,发展自己的品牌猪、无公害猪肉、无激素猪肉。
“养猪这个行业不会像2008年那样暴涨,也慢慢 趋于理性。”孟现壮说,养猪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只能通过治理 减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谈建议>> 引导规模养殖 平稳调控政策
孟现壮说,2006年,他的养猪行业进入一个低谷。“欠了200多万元,要债的堵门。”他说,当年的猪肉价格非常低,喂出来的猪,一斤亏七毛,正当失望 的时候,他看来 ,因为养猪不划算,几乎是一年之间,养猪的散户就消逝殆尽。
“规模养殖一定能成。”孟现壮说,就是在这一年,国家扶持鼓励 规模养殖,他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终于有了转机。
他说,来 今年,国家对规模养殖已经扶持鼓励 了八年,规模养殖场也来 达一定数量,市场饱和。他建议,当供大于求时,就要限制。
拿我们国家来说,按人均每年半头猪算,全年需求量约是7亿头,如果养殖总量超过这个数字,国家就要给予引导和限制。另外,国家收储冻肉政策的调控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但这种调控政策必须平稳,不能这次价格低就调控,下次低就不调控了,那样损坏会更大。相对于第一种调控,第二种调控往往比市场慢一拍,他建议还是要建立第一种调控引导机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中国养猪网,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