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农村分散养殖逐步萎缩,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重大疫病防控越来越难,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关注,摘 用“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是山区走绿色、循环、可不断发展养猪之路的相宜筛选。
6月6日,宣恩县委副书记、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覃遵国深入珠山、高罗、沙道沟等乡镇调研畜牧业发展情景,指导和鼓励 全县基层特别是广大养殖户规模发展以生猪养殖业为主的畜牧业,为养殖户增收和发展县域经济做出新奉献。
总结全县近几年养猪产业发展的体会与教训,面临农村分散养殖逐步萎缩,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重大疫病防控越来越难,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关注,摘 用“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是山区走绿色、循环、可不断发展养猪之路的相宜筛选。宣恩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道。
“四挠 ”力促发展
农户养猪排放的粪便和污水处理难,一直是宣恩县生猪养殖户和县、乡、村各级特别是畜牧部门的头痛之事。 近几年来,全州正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三州”战略,致力推进绿色繁荣;恩施州畜牧兽医局提出打造“恩施州百亿畜牧产业”规划,以推动全州畜牧产业壮规模提档次增效益。
宣恩县摸索 着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化解猪粪和猪污水处理难的计策 与出路。 2008年下半年,看来 《半月谈》推介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具有无污染、省水、省劳力等优点,县畜牧局组织专班赴位于荆州的湖北省原种场考察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考察结果令人欣喜;接着,该局派2名技术员来 该场学习了一星期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 2009年年底,宣恩县畜牧局在珠山镇上湖塘等地办了10户摘 用生物发酵床新技术养猪试点。白雪纷飞,寒风咆哮,可10户试点户一致反映:用生物发酵床新技术养猪,保暖、洁净、节约劳力。
2009年4月,宣恩县政府召开会议研究计策 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决定开始实施“万户50工程”,即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每户年出栏肥猪50头较相宜,全县扶持1万户年出栏肥猪60万头以上。
为将这项工程具体挠 落实,宣恩县畜牧兽医局编制了《宣恩县生猪产业“万户工程”实施规划》,主要通过实施“4450”养殖模式实现,即扶持和指导每户建起40平方米的生物发酵床,年饲养4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肉猪50头,以此促推全县年出栏肉猪60万头,并制订了《“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40平方生物发酵床设计图》、《母猪圈设计图》、《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新技术猪舍建筑结构及使用解释》,以此打下规划基础。 2009年4至6月,宣恩县畜牧兽医局在珠山镇的卸甲坝、甜溪、封口坝3个村组织100户实施“4450”养猪模式试点,这100户饲养能繁母猪400头,养猪网,当年出栏肉猪2000多头。
“4450”养猪模式试点的成功,为全县辐射式推广提供了体会和基础。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推广“4450”模式养猪。截至2012年5月底,全县有1727户摘 用“4450”模式养猪,年实现养猪产值1.2亿元。 宣恩县在挠 规划的同时,挠 好筹措资金,解决农户养猪的经费短缺困难。宣恩县委、县政府整合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资金、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基层农技推广示范资金、乡镇统筹资金等,每建成1户给予2500—6000元项目资金补贴,近3年累计补贴500多万元。
宣恩县搞好技术指导与普及,注重将技术转化为养殖户的养猪动力与基础。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组织人力负责“4450”模式户建设的技术指导,从现场选址、画线、建设过程、生物发酵剂使用、垫料制作与治理 、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建设与验收,全程参与,建设一户,成功一户;加强后续服务,作好垫料的治理 与消毒,提高垫料的使用年限;还建设了珠山镇和平150户的示范区、高罗乡板寮村10户的示范点,通过示范促“4450”养猪模式辐射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