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畜禽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有关资料显示,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已成为当前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如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促进养殖业可不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探讨的热点。今年以来,在曹县、成武、巨野、东明、单县等地,一批规模化养殖企业按照生态学原理,探索出一条循环低碳养殖致富路,走在了全省前列。
“育肥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一栋栋标准的猪舍整齐罗列,通风、杀菌、淋浴、地暖等设施一应俱全;一头头仔猪或自由散步或眯眼小憩,每个猪栏边都安装着自来水嘴,猪渴了用嘴一碰就可以饮水。”在巨野县麒麟镇兴达养猪场,这个存栏2000多头猪的养殖场里,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来 猪粪恶臭。传统的养猪观念,在这里被彻底颠覆。兴达养猪场紧邻郓巨河,在没有建设“粪便综合利用项目”前,邻近村民经常 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向环保部门投诉;今年,巨野县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粪便综合治理项目,建成后,兴达养猪场将来 达污水零排放的标准,可以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为企业赢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为菏泽鲁西南黄牛最大的养殖基地,成武辰源养殖场占地80亩,年产粪污达6000吨。为解决粪污及废水污染问题,养殖场今年投资了408万元,一座800立方米的庞大厌养罐、一座300立方米的低压储气柜已经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武县县长鲁志成表示,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后,年可处理粪污8000吨,生猪价格,可产沼气30万立方米、沼液3万吨。产生的沼气除满足养殖基地使用外,可同时满足周边2000户居民日常沼气使用;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为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有机肥料,年综合收益近百万元。
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梁堤头奶牛养殖小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项目已经投入运行,工人们正在用高压水枪稀释牛粪,牛粪经稀释后被打入固液分离处理系统,固液分离后所产生的固形物送来 有机肥厂,摘 用德国先进技术和发酵工艺生产高效有机肥;分离后的液体进入一旁的沼气罐和沼气池。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后,可年产沼气360万立方米,沼气作为锅炉燃料,用于为牛奶加热杀菌,节省标煤700多吨,节约资金70万元;年产沼液10000吨,年产有机肥30000吨,产值3000万元。
一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7个人的生活废水,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1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菏泽。
近年来,菏泽畜牧业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步 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转变,由单枪匹马向畜牧合作社、协会等形式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10头以上的养牛场、50只以上的养羊场、1000只以上的禽场来 达6000余个,比去年增加 近千个,初步形成了以大户、小区、饲养场为主体,以专业村、重点乡镇、基地县为框架的适度规模经营格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农民的生活变得越发富裕,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养殖治污刻不容缓。曹县、巨野、成武等地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无公害养殖、“三沼”产品利用,还是有机耕种,在部分大型养殖基地内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真正实现了“低碳”养殖园,保证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水污染,同时,作为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菏泽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在全市各县区建设9个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以发展沼气为纽带,按照废弃物 “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原则,对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和资源再利用,建成集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污染治理工程示范项目,把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来 达改善环境,增加 经济收益的目的,形成农业可不断发展和生态循环发展经济体统。
目前9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行。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养殖猪28500余头、牛10000余头,年产粪便11.2万吨,年排放污水53.82万立方米。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550万元,建设地上沼气厌氧罐10300余立方米,同时建设预混池、储气罐、脱硫、脱水等配套设施。这些项目运行后,年产沼气119.2万立方米、沼渣9.15万吨、沼液33.17万吨,沼气主要用于发电和村民生活燃料,可替代1200余吨标煤,沼液作为生态农肥施用于果园和农田,沼渣用来制作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社会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