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饲养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饲料原料价格汇总:水质有机污染修复可行性研究

来源: 互联网   2014-07-06 17:40:19   查看:  次


    近三十年来,随着配合饲料的推广普及,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品种结构的多元化,水产品的消费由过去的“食 鱼难”变为现在的“卖鱼难”,消费方向由原先 的“数量型”将向“质量型”转换,水产养殖在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水产品的同时,其排泄物及残饵对水质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养殖水质的有机污染分布:城市生活污水,畜禽等养殖场排放的粪、尿约占20-30%,鱼、虾、蟹、蛙等的残饵、粪、尿直接排入水中约占70-80%,即渔业养殖用水的有机污染约80%以上来源于自家污染;据权威机构研究掩饰:以粗蛋白32%的鲤鱼配合饲料为例:(包括越冬)2公斤饲料长1公斤鱼,每生产1000公斤鱼,其排泄的粪、尿约相当于320公斤尿素,160公斤过磷酸钙;2010年我省配合饲料产量52.74万吨,产值22.44亿元,如果饲料系数以2计,则其向水中排泄的氨、磷等有机污染相当于8.4万吨尿素(2000元/吨),过磷酸钙4.2万吨(780元/吨),即一年向水中排泄的氮、磷折合人民币价值2亿元,养猪论坛 ,众所周晓 ,氮、磷特别磷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资源,由于养份的不平稳 ,导致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蓝藻、裸藻、甲藻等难以消化的藻类大量繁育 ,是湖淀、水华、油膜、铁锈水、赤潮(海水)的主要诱因,其死亡水分解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水质发黑、发臭,氨氮、亚硝态氮居高不下,是水生动物中毒致死、缺氧浮头的主要原因,同时水质恶化的另一个结果是使得鱼、虾、蟹、蛙等病害多发,病毒、细菌、寄生虫病频发,除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缺失 外,大量抗生素、抗菌素、外用消毒剂、杀虫剂的滥用,导致养殖成本大幅攀升,据不完全据统计,精养高产池塘每年药消费的支出,低的约300-500元/亩,高的来 达800-1200元/亩,仅虾白斑病一项,每年给虾农造成的缺失 就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多次盲目的用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药物残留导致的抗药性、耐药性及药物残留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据对中度污染的池塘一个夜晚的溶O2消耗的测定:日本对虾8.6     %,其他虾0.5 %,鱼6.7 %,池底 14.8%  ,池水 69.4 %(有机物、浮游动物),水中溶氧是水生动物养殖密度、产量、生长速度的首要限制性原因,而池塘中有机物分解消耗的溶氧约占70%以上,由此可见:残饵、粪便是养殖产量和密度的瓶径。

    溶氧不足除导致水生动物缺氧浮头致死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对其生长速度的负面影响,如:中国对虾常态生长情景下(生长季节)每天约生长1mm左右,至养成期体长一样 为15-18cm,在生长最快的8月份每天最快可生长1.9mm,而在溶氧不足的情景下,生长速度将会下行50%,而鱼在溶氧不足的情景下,将导致其对配合饲料的消化吸取 下行10-20%,而饲料系数将偏高0.1-0.2;以鲤鱼饲料5800元/吨,亩净产1000公斤鱼计,仅此一项将导致饲料成本上升580-1160元/亩。

    水质修复的技术可行性

    由以上可晓 ,水中残饵、粪尿是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恶化、病害频发、生长速度下行、养殖成本上升的主要限制性原因,以配合饲料为主的精养高产塘为例,全省2010年年产配合饲料52.74万吨,饲料系数平均以2.0计,则净产鱼26.37万吨,平均亩产以1000公斤/亩计,则可推算出精养高产塘面积约26.37万亩,其向水中排放的氮约合8.4万吨尿素,过磷酸钙4.2万吨,按化肥折算约合人民币2亿元。第二 ,精养高产塘因水质富营养化导致的病害防治投入按低水平300-500元/亩计,则全省26.37万亩池塘,每年投入0.79-1.32亿元人民币。第三,水质恶化导致溶氧不足,将导使配合饲料系数偏高,导致饲料成本上升580-1160元/亩计,则全省26.37万亩精养高产塘导致成本上升1.53-3.06亿元。仅以上三项合计为4.326亿元人民币/年。折合每亩多花费1638-2419元。

  一、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分解转化水中有机污染物

  <一>真菌
  1、木霉菌:可有效分解残饵、粪便中难消化的粗纤维、木质素等碳水化合物。
  2、酵母:可充分利用残饵、粪便难利用和淀粉,其菌体蛋白质高达67%,富含必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辅酶等是浮游动物及滤食性鱼、虾、蟹等的优质天然饲料。
  3、根霉菌:高效分解残饵、粪便中难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转化甾族化合物,降解难消化的蛋白质产生有机酸,改善池塘水质PH值偏高,有利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生长(PH值大于8.5,则不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繁育 )。

  <二>放线菌
  1、链霉菌:可利用有机质发酵产生抗生素,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育 ,减少抗菌素、抗生素的滥用,修复水质,减少消毒剂的使用,而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强氯精、氯杀灵等)被证明是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之一
  2、小单孢菌(池底污泥 ):利用有机质发酵分泌产生杀虫物质,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线虫、绦虫、吸虫、鲺、锚头鳋、中华鳋等虫害,减少有机磷或菊酯类杀虫剂的滥用,减少水产品的兽药残留。

  <三>细菌
  1、纳豆菌:分解利用残饵、粪便中难消化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开释出氨基酸、多肽等以利于浮游生物吸取 利用。
  2、解磷菌:将粪便中鱼、虾、蟹等未充分利用的磷(通过植酸酶的作用)及骨磷(动物性原料中的矿物质磷),开释出来而被浮游植物利用(磷是大多数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的营养限制因子)
  3、硅酸盐菌:通过这类微生物的大量繁育 使池塘中被固定的“硅”、“钾”等矿物质元素开释出来,水中“硅”的含量是“硅藻”的限制性因子。
  4、芽孢杆菌:有效分解转化“氨氮”,“亚硝态氮”有利于浮游植物利用,而“氨氮”,“亚硝态氮”是水质恶化,导致水生动物缺氧浮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育 的诱发原因。

  二、微生物分解开释出的初级产物,必须通过浮游生物的转化利用完成“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

  <一>、水生浮游植物(藻类)
  藻类分为蓝、红、隐、甲、金、黄、硅、褐、裸、 绿、轮藻共11个门,藻类是地球上光能的最大利用者(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开释大量的氧)。

  1、藻类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全球海洋浮游植物消耗利用的二氧化碳为85亿吨/年。
  淡水和湿地藻类消耗利用的二氧化碳为10亿吨/年。

  2、藻类是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糖类、维生素、高档色素的生产者。
   蛋白质:藻胆蛋白(素)(现已晓 仅有蓝藻、红藻、隐藻含有) 。
   藻类糖类:藻类得用二氧化碳和太阳光生产碳水化合物不亚于粮物体                                           
   脂肪:许多硅藻含有丰富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E)。 
   维生素:红球藻孢中所含虾青素是目前生物中含量最高 的。 
   矿物质:藻类可富集海、淡水中丰富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超微量元素。

  <二>、藻类在水中“物质流转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蓝藻是地球上第一类光合放氧的生物(大约在35亿年前)。
  1、碳水化合物
  在PH值8-9的湖水中,藻类浓缩的碳酸氢钠比水中溶解的CO2高200倍。
  2、氮
  有些藻类能吸取 有机氮,如:尿素、氨基酸。
  大多数藻类都能吸取 NH4-N或NH3-N
  而硝酸盐变成氨需要能量和硝酸还原酶(NR)。
  3、硫
  藻类吸取 硫在生物合成中形成半胱氨酸(Cys)和甲硫氨酸(Met)
  4、浮游植物在最大生长率条件下所需大量营养离子间的比率为:
  106碳:16氮:1磷
  106碳:16硅:16氮:1磷
  5、PH值
  水体PH值的高低取决于: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水生动物唤 吸开释CO2导致PH值下行(酸性化);藻类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导致PH值上升(碱性化);故藻类是影响水中PH值变低的重要原因。
  6、光合自氧藻类是地球上氧的制造者
  藻类的光合作用消耗掉水中大量CO2的同时,在池塘中   提供了水中90%以上的溶解氧(通过大气向水中渗透的氧不足5%-10%)。

  <三>、浮游动物是水中微生物,浮游植物的次级消费者,同时更是水生动物苗种及滤食性水生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1、原生动物
  (1)鞭毛虫以微生物、有机碎碿、浮游植物为食。
  (2)肉足虫以微生物、有机碎碿、藻类为食。
  (3)纤毛虫以有机物、细菌、藻类为食。
  2、轮虫
  个体大小0.5mm左右
    轮虫是鱼、虾、蟹、贝、海参育苗中最重要的开口饵料,所含营养成份对苗种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及成活率有重要影响。其中以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反常 是甜碳五烯酸(EPA)和甜碳六烯酸(DHA)最重要;而轮虫体内的EPA/DHA主要是从摄食的藻类三角(消裸指藻、新月菱形藻、纤维角刺藻、球等鞭金藻、小球藻、微绿球藻等)获得。
  3、枝角类
  小型甲壳动物,体长0.2-3.0mm,主要以藻类、微生物为食。
  4、桡足类
   小型甲壳动物,体长0.3-3.0mm,可大量消耗原生动物,浮游植物碎屑。
  5、其他水生微型动物
   线虫:体长0.25-2mm,以细菌、藻类 、轮虫、机碎碿为食。
   腹毛虫:体长1-1.5mm。
    水栖寡毛类动物顠(体虫、颤蚓及水丝蚓)体长1-100mm以土壤中细菌及有机碎片为食。
  6、摇蚊幼虫:体长20-25mm,消耗利用池塘底部有机物、藻类、微生物,担当清道夫的作用。
  7、虾的食性
  体长6-9mm的仔虾食物组成:硅藻占71.5%
  幼虾:食物以糠虾类、挠足类、介形类为主。
  成虾:以底栖甲壳类(80%以上)、双壳类、多毛类、蛇尾类、小杂鱼为食。

  <四>水生生态修复模式
    遵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
    鱼、虾、蟹、贝、海参(占70-80%)
饲料 
        残饵、粪、尿(占20-30%)
原则一:“变废为宝”:利用多种有益微生物的“接力赛”将有机污染物转化,将其养份开释以被藻类吸取 利用。
原则二:“营养平稳 、因势利导”;根据水生动物易消化利用的微生物及藻类营养需求,补充其限制性营养因子,将残饵、粪、尿中高氮、高磷作为“资源”转化利用。
通过食物链的转化,如下模式:
有机废物         易消化的藻类                 浮游动物         
                                

                           滤食性水生动物
食物链的传递:增重一斤白链约消耗60-80斤藻类 。
              增重一斤浮游动物约需3-5斤藻类(细菌、有机碎屑)
              增重一斤鳙鱼(花鲢)约消耗3-5斤浮游动物
以此完成养殖水体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
<五>养殖模式的变革
(一)滤食性:(特别应重在浮游动物食性)鱼、虾、蟹、贝(参)的套养比例。
例如:传流模式
白链200尾/亩,规格2.5斤/尾(售价2.3元/斤),约1150元/亩。
花链20-30尾/亩,规格2.5斤/尾(售价4.5元/斤),约225-338元/亩。
二种鱼收入合计为1380-1488元/亩。
举荐 为: 白链30-50尾/亩,规格2.5斤/尾(售价为2.3元/斤),173-288元/亩。
         花链为180-200尾/亩,规格2.5斤/尾(售价4.5元/斤),2025-2250元/亩。
         以上两种鱼收入合计为2198-2538元/亩。
因套养浮游植物食性为主(70-80%),转变为套养浮游动物食性为主(70-80%),仅此一项,每亩比传统养殖模式可增收818-1050元,全省26.37万亩精养塘可增收2.15-2.76亿元/年。
(二)因水质修复可减少用药,低水平:200-300元/亩(特种水产约为:300-500元/亩); 高水平:300-500元/亩(特种水产约为:500-800元/亩);平均按300元/亩计,则全省26.37万亩精养高产塘可增收0.8亿元/年。
<六>、水生生态修复方案
    “三友”好水系列(好水好渔,好水好虾,好水好蟹),用量0.5-1公斤/亩,每年3-10月份,3-4次/月,晶莹 度25-35厘米,水色:3-5月份或9-11月份:褐色,茶褐色,黄绿色,浮游动物成为优势群,6-8月份:黄绿色,嫩绿色,表现为氨、氮、亚硝酸盐不高,缺氧浮头现象大大减少,蓝藻、裸、甲藻无法大量繁育 (水质无发黑、发臭、发白现象),发病率显著降低。
    投入按6元/公斤计,月平均用4次(每月投入18元/亩),则每年以6-8个月全程使用,则成本约为108-150元/亩年;按全省26.37万亩精养塘计,投入0.28-0.395亿元,净产量为2.67-3.165亿元/年。 

(本文已被浏览 2173 次)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