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川猪出口:高金启发录
2000年初,名不见经传的四川人金翔宇、高达明斥资数百万元,生猪行情,完成对射洪、遂宁两家濒临破产的肉联厂的收购,以两人姓氏命名的高金公司开始走上出口主导的发展道路。2003年,高金销售收入9.1亿元,其中猪肉及猪肉制品出口超过3万吨,出口额来 达3000万美元,公司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几乎与高金同步,整个四川猪肉出口额从2000年的数百万美元,来 今年前10个月飙升至1.8亿美元,一跃成为响当当的猪肉出口第一大省。
地理位置先天不足的四川,一个外向型产业发展如此迅猛,着实让人感来 食 惊。“高金现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走进遂宁市安居区农户杨云的养猪场,主人告诉我们,自己是当地养猪合作社的社员,高金公司为这里提供标准饲料、免疫技术、治理 规则、疾病防治等全方位指导,今年猪场出栏生猪300多头,与高金公司签订的收购价格比市场猪价高出一大截。而在高金旗下的牧业有限公司,记者通过车辆消毒池、员工消毒通道和紫外线更衣室三道“关卡”才得以进入猪场。
以牧业公司为核心,高金在遂宁建立了44个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5万多名养猪大户成为高金固定的原材料提供者,高金的生产从源头上做来 了“可控”。与此同时,按照国际市场的取向,高金形成了完整的繁育、养殖、屠宰、分割、精湛加工及连锁销售链条,6家子公司“主攻”生猪屠宰,2家子公司则主要从事肉制品深加工。
“走出去”的经历“倒逼”出高金高标准的养殖加工体系。其中的市场逻辑是:利润率越丰厚的高端市场,对产品质量请求越高,因此只有连续改善生产加工条件,才能扩展市场空间;通过适应请求越来越严厉的国际市场,公司自身的检验检疫水平、繁育体系和生产条件连续得来 提高,从而在国内市场取得优势地位。
“第一 是通过ISO14000、ISO9000和HACCP认证,才能拿来 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其后是通过对各国家和地区注册,我们的做法是由易来 难,现已通过对俄罗斯和港澳注册,下一步是日本和欧盟,每走一步,就是一次升级换代。”公司副总经理赵勤告诉记者,高金的下一个目标市场———日本请求越发“苛刻”,自有养猪场面积和
生产线都是能否注册的关键。
高金的市场开拓策略同样引人关注。追溯其发展轨迹可以看来 ,高金已在俄罗斯建立了2个销售分公司,在省外建立了16个办事处。出口核心战略是扩大自营比例,2003年出口3000万美元,自营出口500万美元,今年出口额约为4000万美元,自营出口来 达3000万美元,公司的出口利润实现成倍增长。同时,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分割肉等高端产品开始“反攻”国内市场,高金获得新的利润空间。
“我们的外销价格比内销价格平均高出30%,还有10%以上的出口退税。反过来,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高品质产品又帮助我们轻松地做大了国内市场。”在赵勤的眼中,出口带来的好处越发直接。
由高金而全川,我们看来 ,一个巨大的外向型优势产业已含糊可见。数据为证:今年川猪出栏总量有望突破8000万头,其中出口量占出栏总量的比例不足7%。“高金现象”的背后,大批“异动”的川猪企业昭示着川猪产业下一步庞大的发展空间。
川酒川菜:品牌闯天下
走进五粮液和谭鱼头,我们想探求的问题是,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已确立优势地位的农副产品,有没有必要冲进国际市场,应该如何开拓国际市场。
1998年,五粮液出口额只有几十万美元;2000年该集团组建进出口公司后,出口额增长较快,当年实现出口2208万美元;今年1-10月,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的出口额已来 达1.2亿美元,但其中酒类产品出口额只占50%左右。
“墙外开花墙内香。”进出口公司出口部经理王平这样描述五粮液目前的出口战略。与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相比,五粮液看中的是从中国名牌向世界名牌的转变。“目前我们的定位主要还是海外华人市场。”王平整 陈,以出口带动内销,扩大品牌含金量,是五粮液目前出口的主要目的。
同时,五粮液的国际战略筛选做“长线”。“啤酒、洋酒进入我们的主流市场都用了10年以上的时间。我们的远期规划也是用时间换空间,最终夺 占海外市场。”王平说。
与此类似,省内著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谭鱼头走的也是一条品牌输出之路。依靠 品牌发展餐饮连锁企业,利用连锁企业销售自有品牌商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群体。目前,谭鱼头已把分店开来 内地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并在香港和台湾各开设了2家分店。
谭鱼头副总经理李晓锋告诉记者,谭鱼头的国际战略主要依靠 川菜的品牌,实现连锁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除加盟连锁费用和餐厅销售费用外,新近成立的食品公司已开始使用“谭鱼头”品牌生产茶叶、红酒、火锅底料、泡菜、调味品等几大系列产品,第一 是在谭鱼头店内销售,进而打进零售市场,这已成为谭鱼头的又一利润来源。这也使“谭鱼头”成为一家彻头彻尾的“农”头企业。
“包括火锅在内,我们的所有产品90%以上的工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李晓锋认为,谭鱼头国际化取得的体会便是大力推行川菜的标准化生产。
与川猪出口的跨过 式发展、川茶开拓国际市场的急迫心情相比,川酒川菜的国际化明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让我们看来 了四川农副产品出口的另一面。
川茶出口:差距在哪里
与川猪出口强劲增长相反,作为产茶大省的四川,去年茶叶出口额仅65万美元———
川猪出口的蓬勃兴起撩动着川茶企业家的心弦。
“计划经济年代,四川长期是江浙茶叶公司的原材料基地,墙内开花墙外香,大部分利润被沿海企业拿走。这种现象来 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刚从俄罗斯考察回来的宜宾叙府茶业董事长颜泽文感言。
省商务厅提供的据统计显示,2003年,川茶出口额仅65万美元,出口茶叶公司只有竹叶青等两家。茶业大省四川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原材料基地,大量优质原料供给沿海企业,再贴上当地品牌出口。缺乏高水平的加工企业和出口品牌成为川茶的硬伤。
直面自身缺陷,颜泽文总结出川茶企业和沿海企业的差距:缺人才,特别缺乏既懂外贸又把握 销售渠道的人才;缺资金,农副产品的季节性特点决定相关加工企业需要大笔流动资金,要进一步做大产业,资金瓶颈已开始显现;缺技术,主要表现是大多数茶叶企业不清楚如何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
川茶优势同样显然。长期的种养历史为川茶打牢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目前,川茶在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质量?他们都拿我们的原料茶加工出口,你说质量有没有问题!同时,平稳的原材料来源为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炒制工艺?那完全是一种品牌炒作,川茶炒制工艺一点不比沿海企业差。”颜泽文说。此外,四川早茶上市时间比江浙早1个月,比日本早近2个月;国际茶叶市场正在由“红”转“绿”,而四川正好盛产绿茶。这些更是川茶独具的优势。
川猪出口的成功实践给川茶提供了宝贵体会。提升加工水平,拓展营销渠道成为川茶企业的当务之急。颜泽文介绍,自己从俄罗斯考察归回,公司马上召开董事会并达成共识,年内将在俄罗斯成立办事处,明年在美国和日本组建办事机构。目前,注册资金300万元的叙府龙芽进出口公司已经成立,董事会还准备为该公司注入1000万元发展资金。
加工生产则是壮大优势,补充不足。觅 觅高水平外贸人才已提上龙芽进出口公司的议事日程。而在自有的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和10万亩联合基地基础上,叙府公司已开始扩大自有种植规模,为茶农免费提供合格农药,并和协会、茶农结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我的打算是,5年内建成30万亩基地,其中自有基地2万亩。实现从种植来 销售的全程质量监控,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农残等质量问题,进而打通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颜泽文底气很足。
从65万美元起步,川茶期待和川猪一样,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解决“三农”问题要有外向眼光
川猪出口迅猛增长令人振奋,如下一组数据却令人尴尬。在农副产品领域,目前全国年出口额约210亿美元,农业大省四川仅占3亿美元左右,而同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却超过50亿美元。无论是川猪出口一枝独秀,还是川茶出口不振,我们从中清楚地看来 ,是否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带来的不仅是出口额的大小差距,更是加工水平、营销网络水平、品牌晓 名度等全方位的高低之别。
川猪、川茶、川酒、川菜四种拳头产品的出口问题,实质上是四川农副产品的出路问题。川猪出口的实践证明,国际化能够帮助我们这个庞大的农产品原材料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进而以一种全新方式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随着对外的进一步开放,我们对于如何突破地理位置的制约、改变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分工定位等问题已有初步答案。自营进出口权的放开,让四川企业拥有自主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这对农副产品出口是一个长期“利好”。
在川猪出口的扇动下,省内众多“农”字号企业出口主动性高涨。但必须承认,包括川猪在内,四川农副产品出口依旧面临很多难题,包括层出不穷的新贸易壁垒、资金短缺、外贸人才难觅、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单一造成的风险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付出艰辛努力,也需要商务、商检、农业、金融等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从小处着手,通过培训外贸人才、组织国外摘 购商入川、进行检验检疫辅导、前期介入种植基地建设、和谐 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解决“三农”这篇大文章做进国际市场,四川农业才能在国际化过程中实现跨过 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