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环保信访中,半数涉及养殖污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临沂市环保局开展了公布接访活动,该局局长赵志德表示,今年以来,临沂市环保信访有8成涉及农村,其中关于畜禽养殖污染的占6成以上,总体算来,临沂市环保信访涉及畜禽养殖污染的占来 一半。
比如,近年来当地村镇蓬勃兴起的肉鸭养殖产业,由于养殖模式粗放所带来的污染就不容小觑。
对此,沂南县双堠镇西梭庄村的村民们深有感触。记者在村里摘 访发觉,村南头的梭庄河流水潺潺,村民们在桥上晒着麦子,但村民刘乃兴从河里掏出来的污泥 却令人作呕。“全是鸭粪水,这味儿受不了,苍蝇蚊子扑脸。”
据费解,沂南县九成鸭棚是土法养殖,鸭粪本身就比较稀,处理方式就是直接用水冲掉,流入邻近河沟。深受其害的不只是西梭庄村村民。沂南县肉鸭散棚近万个,年出栏量达3亿只,肉鸭加工量占全国的1/3,曾被称为“中国肉鸭第一县”,当地很多河流遭受污染。
重压之下,沂南县决定向肉鸭产业“开刀”。今年3月,当地把养殖区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沂南县畜牧局局长郭琪说,目前测算,这意味着全县有一半鸭棚将拆除或转产。即便是答应连续 存在的鸭棚,也请求必须使用环保垫料养殖,实现粪便零排放。只有改造验收合格的,才能领取准养证。
大量养殖户处于禁养区,鸭棚拆除后他们的生计如何解决?沂南县畜牧局副局长任重存告诉记者,目前来看,主要是引导他们转种食用菌、蔬菜、花卉等。
但顺利转型的养殖户并不多。截至目前,沂南县已累计停养6711户,其中禁养区内停养4000余户,而转产的只有41户。任重存说,目前,大多数养殖户还持观望态度,认为这是一阵风,但县里的态度是,在沂南要么转产要么拆掉,没有第三条路。
一半的鸭棚关停,意味着短时间内肉鸭产量减少近半。这对中国肉鸭第一县来说,不仅仅是养殖户,很多肉鸭加工企业也忧患,这会影响沂南县在肉鸭行业的话语权。任重存认为,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远看,这可以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沂南县环保局副局长戴光磊直言,目前农村畜禽污染严重,一个重要因素是村镇环保监管能力不足。乡镇环保人员多为兼职,而县环保局也只有40多名工作人员,很难对村镇实现全方位监管。
为此,今年3月,临沂市决定在所有乡镇设立环保办公室,每个乡镇配备2—3名工作人员,受乡镇政府和县环保局的双重领导。据悉,环保办不增加 编制,而是挂靠在当地乡镇经济贸易办公室下,“虽然他们没有环保执法权,但可以对本乡镇范畴内的污染现状及治理情景进行监管,并建立污染源治理 档案。”赵志德说,这样,环保监管就“下沉”来 乡镇,填补了乡镇环保监管空白。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实习生 张志强
,中国养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