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进黑龙江省养猪专业村巴彦县兴隆镇庆隆村,感觉很纳闷,家家房前屋后的猪圈怎么空着呢?转了一圈才明白,猪舍都移 来 了村东侧的专业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王晓波两年前移 进这个小区,去年出栏生猪500多头,纯收入30多万元。她说,过去庆隆村家家都养猪,养猪量也不过三五千头。现在,村里2/3的人都不养猪了,但生猪养殖量却来 达上万头。
“农村养殖业为什么长期发展不大,主要是不会规避风险,只有规模发展才能降低风险。”驻村干部刘广军说,“3年前我们指导农民成立了养猪合作社,怎么养怎么卖基本由合作社定夺,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帮助农民动摇了信心。”
2010年,巴彦丰源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巴彦龙海养殖合作社相继通过“谱尼检测”,“绿色标准猪”32项指标全部达标。绿色生猪全部被订单收购,生猪每斤价格高出普通生猪1元多钱,一头增收200多元。
驻村干部金海燕介绍说:“随着生活水平的连续提高,人们从想食 肉发展为想食 好肉。为此,我们挠 住这一亮点,把打造生猪品牌,列为主攻目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养殖业,帮助群众致富作为主要工作,安排400余名干部长期蹲村驻户,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宋俊峰介绍说:“我们的驻村干部在农村的威信越来越高,一开始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费了不少口舌,现在招唤 农民多养‘生态猪’,一唤 百应。今年,我们巴彦县‘绿色标准猪’出栏量将由去年的6万多头,上升来 今年的20万头,纯增效益4000多万元。”
“大学生猪倌”董彦龙告诉记者,“一人一年消费半头猪”,这是基本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全国各地都养猪,一头生猪出栏需要四五个月时间,再加上饲料等成本原因震荡,生猪供应出现 一定的周期性震荡。
既然周期性震荡,就应该找来 其震荡“密码”。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董彦龙大胆带领 合作社自繁自养生猪1.5万头,仅饲养种公、母猪就达1500多头,养殖规模一点儿也没减少。他说,目前全国猪肉价格下行,生猪补栏量不足,4个月后生猪价格肯定 恢复上涨。改行多年的董彦龙留有一本信息账,账本上不但详细记录了从2006年至今的3次“猪周期”生猪价格变化,还有每年种猪配精、仔猪销量及价格等数据。
金海燕介绍说:“农村需要有晓 识的农民,我们驻村干部近年来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归乡创业,董彦龙就是我们设法说服归乡的。一开始,他的一些想法不被农民认可,我们驻村干部及时保护了他的主动性,帮助他取得了乡亲们的信任。”畜牧局长王玉波介绍,“在巴彦县,像董彦龙这样的‘大学生猪倌’,已有13位,他们归乡创业,并不约而同筛选了生猪养殖作为创业趋势,极大改善了全县养殖户晓 识结构,由他们这批晓 识型的‘二代猪倌’领办的合作社,更给生猪养殖业注入了新动力。”
,养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