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来来 镇江市丹徒区石马村的天成畜禽生态养殖场,场长戴网成正忙着“扩张”建设新的养殖棚舍。
猪舍鸡舍没臭味,
“发酵床”让人好意外
参观这里没有臭味的猪舍、鸡舍总有一种“意外”的感觉:猪舍、鸡舍、鸭舍个个宽广 明亮,也没有什么尤其 设备,只是地上铺着接近原始生态的厚厚发酵床,鸡子在不停地翻食东西,肥猪悠然躺在席梦思般的发酵床上,看不来 粪便、蚊蝇,也闻不来 一点臭味异味。
“养殖场摘 用的发酵床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名堂了。”戴网成是高级畜牧师,他向记者介绍,发酵床养殖,是发起于日本、韩国等地处亚寒带地区国家的一项新型环保养殖革命。2002年,镇江市在国内最先从日本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在消化吸取 过程中,养殖场和中国农科院、江苏大学等机构联合攻关,因地制宜,自主创新,镇江拿来 了3项国家专利、申报了2项专利。今年,还将申报发酵床养殖、发酵饲料、发酵堆肥等10项关键专利。他介绍,“镇江版”的发酵床养殖技术已经成功应用来 养羊、养牛、养鸭等领域,这个技术具备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环保,零排放、无臭气、无污染、清洁生产,畜禽排泄物两三天就能自动分解洁净。二是节省,猪舍投资少、造价低,饲料投入少,人工投入少。据测算,养殖场摘 用新技术后比传统养殖方法节水90%、节省饲料10%。三是“绿色”。畜禽极少生病,用药少,不含激素,肉质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一见都叫好,
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一见都叫好!”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创新成功,引起了政府领导和社会的关注。2008年,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专家组对镇江技术鉴定后认为:本土化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条件已经成熟。多位省领导在考察参观养殖场后,对发酵床技术给予高度评判 ,请求省农林部门、镇江市政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并尽快在全省推广。近年来,省内大型养殖场、小型养殖户,纷纷来电来人咨询,洽谈合作事宜。在各大畜牧业展会上,发酵床展位都是人头攒动。
政府推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介绍,省内摘 用这一技术的猪场和养殖户并不很多,几年推广下来,全省现推广发酵床养猪不足百万头。而该技术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镇江接待车水马龙般的取经团队后,发酵床技术迅速辐射黑龙江、河南、四川、福建、安徽、山东等诸多农业大省,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畜禽业可不断性发展起来 主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去年把这一技术应用来 对口援助地震灾区绵竹中,发酵床养猪、养鸡都已示范成功并逐步推广。
5月24日,省畜牧兽医总站站长掌子凯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全省发酵床技术推广应用的情景摸底。
他认为,发酵床养殖推广有几大难点:
一是政策扶持不来 位,项目扶持资金“小而散”。现在省里已有农业“三项工程”、高效农业项目、太湖地区农业治理资金等几项资金来扶持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但资金真正来 位很少。而且,申报项目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请求很高,一样 的中小养殖户很难申领来 项目资金,造成新技术推广显然投入不足。
二是技术推广有一定难度,发酵床菌种和垫料大规模培养、供应难。
三是生态养殖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发酵床养猪不仅环保,而且大大提高猪肉品质,但现在多由中小猪场分散养殖,没有品牌包装,市场营销没有体现出优质优价,挫伤了养殖户的主动性。同时,掌子凯认为,苏北地区农村,反常 是中小养殖户,环保的压力还不是很大。所以,推广新的生态养殖的动力和压力不足。
省农业专家赵亚夫认为,农民生活习惯变化也是影响养殖业滑坡的重要因素。现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很少有人从事苦脏累的养殖活动,而养殖户越来越少,技术推广的市场也就在减小。
养殖业面临多重挤压,
新技术期待创新推广机制
目前,我省生猪饲养规模平稳在4000多万头左右,但从地区布局来讲,苏南地区已大幅度减少。而环境污染、疫病防控及肉品安全、效益低下,是当前限制江苏畜禽养殖发展的三大瓶颈。
有关专家介绍,传统家禽养殖,正在制造着一个个微型的“农业版切尔诺贝利”。因为解决不了污染难题,许多地方都划定了禁养区。而发酵床养殖技术,恰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三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