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伦 通讯员 张玮航
7年历练,她把自己从生猪养殖的“门外汉”变成养殖专家,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恩施市养殖行业“龙头老大”;7年打拼,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让自己创办的恩施联强科技公司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公司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成长为生猪养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
她,就是获得“恩施州第二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的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村民、创业致富模范——方荣。她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经验服务周边群众,带动300余户农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
6月13日,记者见到方荣时,她刚刚从武汉学习归来,脸上尽显疲态,但一提起她的养猪事业,她又精神焕发,滔滔不绝,倦意全消。“别看现在设备齐全,刚开始建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对技术、市场也都不懂。”方荣说,2000年结婚后,便跟随丈夫先后做过室内装修,开过夜市,还投资过服装生意,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后经朋友介绍,说养猪很赚钱,一算账养一头猪确实可以带来上百元的利润。夫妻俩从小在农村长大,喂猪谁不会?还没细想养猪这个行当究竟有多大市场风险,她就和丈夫一头扎进养猪这个行当。
2007年9月,方荣在杉木坝村泡桐湾组建起一栋占地1400平方米的猪场,有60间圈舍。12月底完工后,按均价500元一头,从四川、宜昌等地购进1300多头商品猪和200多头母猪。“2008年是猪价行情比较好的时期,就是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才会在猪价最贵的时候进入这个行当。”方荣心有余悸的同时又有点庆幸地说,2007年投资170多万元,其中包括30多万元外债。那时,方荣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上规模、上档次、树品牌,根本没有考虑过市场风险。
2008年灾的经历,让方荣逐渐意识到养猪也有风险。方荣清楚地记得,中国养猪网,那场大让猪场死了380余头猪,直接损失达70多万元。
面对惨状,方荣伤心欲绝,无力地趴在猪圈栏上嚎啕大哭。哭过之后,她决定不再不懂装懂,必须请专家指导发展生产。2008年3月,方荣前往福建古二农场,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猪养殖学习。两个多月时间里,方荣整天形影不离地跟着技术员,向他们讨教关于猪的疫病防治和品种方面的知识。
2008年6月,方荣学成归来后,采用少食多餐的喂养方法,让猪长得快一点;2010年,养殖场花8万元购进料槽,让猪自由采食;2011年购进价值28万元的先进产床,后又采用60厘米宽、2.1米长的限位栏,专门喂养怀孕母猪;2012年采用地暖,让室内温度常年保持18度左右的恒温……养殖场一步一步地走向规模化、规范化。
2010年,养猪业开始走向低谷,猪价大幅度下跌,饲料价格却不断攀升。当年,方荣养的猪虽然卖了300多万元,但纯利润只有10万元左右。方荣告诫自己,越是困苦的时候,越需要加强学习。于是,她又开始四处请教,搜集有关种猪高效饲养方面的新技术,甚至将自己的QQ名改成了“养猪也快乐”,以此来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事业。
很快,方荣的养猪场迎来转机,走上健康发展轨道。2012年,养猪场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没有乡亲们的仗义相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富裕起来的方荣,没有忘记帮扶乡邻。2013年,方荣成立联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采取领坯猪回家喂养、出栏后再付款的办法,解决部分村民无钱购猪的难题,提高村民养猪的积极性。
为回报社会,她用自己掌握的养猪本领,开展生猪养殖培训,手把手地教养猪户技术,帮助他们选购育种、确定饲料配方、规范疫病防治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由于她的“传、帮、带”,杉木村村民的养猪热情高涨,按“猪—沼—菜”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家庭农庄”示范基地,建成亿元“猪—沼—菜”生态经济产业链。
(网络编辑:曹贤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