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 入七堰社区后,生活安定多了,再也不怕暴雨了。7月7日的暴雨蓝色预警,丝毫没有影响爷孙俩在广场游戏的心情。记者 尤书印摄
七堰将会载入史册。不仅因为2010年7月18日,特大暴雨泥石流,使七堰村29人死亡,17人至今仍深埋在40多米深的泥石流下;还因为这场没有预兆突然降临的灾难 ,使省委、省政府酝酿已久的陕南避灾移民大移 迁由此发轫。
2010年9月25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时任代省长赵正永亲往奠基。
2011年5月,社区一期工程建成。在“7・18”中受灾严重的七堰、新铺、小沟、金鸡四村75户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和倒房户、危房户乔迁新居。
近段时间,是他们移 进新居后迎来的第一次暴雨灾害天气。
袁淑秀拦车要房
7月7日,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未来两日,陕南部分地方将有大来 暴雨。
7月8日,记者一行夜宿七堰社区。
达来 时,已是下午5时。天阴森沉的。记者和大竹园镇党委副书记马金乾一起,驱车前往七堰沟“7・18”泥石流滑坡遗址。半路上,一位老大妈拦住车,以我们半懂不懂的当地话急切地和马金乾说着什么。
“您先别急,等房子好了顿时就分。我们也很着急 ,现在还没建好,急也没用。”马金乾给她说明道。
“她说什么?”
“要房子。”马金乾说,她叫袁淑秀,是七堰村五组村民。一期工程解决的是“7・18”中重灾户。正在建的二期可提供住房230套,解决的是居住在滑坡威逼 地带的住户。袁淑秀可以分来 二期的房子。
9米宽的水泥村道,两旁白砖灰瓦徽派风格的连排二层小楼,房前屋后绿树花园,四面环山,小河潺潺穿村而过。
“‘7・18’之前,七堰村150户,只有一户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其余149户都是土坯房。要不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和帮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连想都不敢想。”马金乾说。
大竹园镇有灾害隐患点27处。每次暴雨来临前,镇村干部都如临大敌。所有镇村干部,责任来 人,包挠 来 户,一户一个防汛预案,包括何时撤离,撤离路线,以什么方式通晓 撤离等等。
“像‘7・18’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七堰沟,有的房子都住了一二百年了,从来没有滑坡的迹象,突然整个山体就滑塌了,跑都跑不了。 ”马金乾说,“老百姓的心很急切,都想尽快住来 社区来。毕竟这里安全得多,生活也方便得多。”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每隔4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中最多一次死亡1800多人。在2010年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洪灾中,陕西11个重灾区全在陕南三市。
七堰社区分三期建设。一期75户308人已经入住,二期于去年开工建设,可提供230套住房。加上规划的第三期,总共可容纳567户25 00人来 3000人居住。
社区不仅选址安全,还建成了卫生院、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金融网点、供电服务所、超市、集贸市场也在规划建设中。每天清晨,环卫工人们就开始在村中打扫卫生,养护一街的花花草草。
舞会照常进行
晚6时30分,社区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响起轻巧 的舞曲。
年轻的姑娘、媳妇纷纷步入广场中心,在领舞者的带领 下,跳起了轻巧 的集体舞和交际舞。小孩子们则在跳舞的人群中追逐嬉戏,享受着捣乱的快乐。
“舞会已经开办40多天了,每天晚上6点半开始,10点完结。” 社区居委会主任黄锋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刚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光看不跳,我们就从外面请人领跳。现在跳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七堰社区的人过来跳,周围村和临近的紫阳县双星社区的人每晚也过来跳。”
村道两旁,停靠着长长两排摩托车。
跳舞的人群中,一位身材矮小、通身大红镶金边衣服的老年男子分外引人注目。“他叫何忠安,63岁,是个五保户,住在七堰社区五组,每晚走一两公里路过来跳舞,养猪网,完了再走归去。”黄锋说,刚开始大家跟他开玩笑说,跳舞要穿戴整齐,他就当真了,每次来都换上别人过年耍摘 莲船穿过后不要了送给他的这身红衣服。
一路之隔的刘家水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悠闲地一边吸烟、一边看着跳舞的人群。看来 记者来,赶忙找板凳热情地让座。两层四室两厅两个卫生间一个露台,144平方米,14.7万元,其中政府补贴3万元,贴息贷款3万元,自己只花了8.7万元。刘家水对这个新家很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