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饲养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生猪价格汇总:真儒梁漱溟:未竟的社会改造实验

来源: 互联网   2014-08-18 12:34:05   查看:  次

生猪价格汇总:真儒梁漱溟:未竟的社会改造实验[/page]

  “他遗憾于当时的改良探索被日本的入侵打断”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特约撰稿丁舟洋 | 山东、北京报道

  “如果不是1937年日本的侵略,一种‘新的人类文明模式’也许就在中国初现端倪了。”

  这就是梁漱溟的抱负。他是要用2500年前“真正孔子”的儒家理性和情怀,融合“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去打造一条政教合一的民族复兴之路。

  以上这般抽象的理论会在人脑海里出现 出怎样的景象?大凡记忆里装满了各种“儒教”标签的人,在预设之后看事实的答案,大致会觉得难以想象:

  在军阀混战、民生多艰的长镜头中,辫子和小脚还随处可见的山东农村里,涌现了这样一些画面:人们引进了美国新品种的优质棉花改良本地棉种;建立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开始向农民们提供低息贷款;乡里、村里都建起了培训学校;农民们组织起来造林、修路;大家开始投票选举,以及实践基层民主自治⋯⋯

  或许,上面这些关键词会让一些人联想来 当前遍布神州大地的“新农村建设”,但实际上,梁漱溟当年在山东邹平的这块试验田,还不是这么一个概念。

  儒家精神是一种生活

  1931,农历辛未年,也是中华民国二十年。这时候,江西苏维埃政府的土改正如火如荼;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正在何应钦等人的带领 下“剿共”;长江发大水淹死了14万人,中下游5000万灾民流离失所;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

  “那个时候,中国是四分五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把大家组织起来。军阀都是各顾各。”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就有很多忧国忧民的人在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不管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经济上想办法,都有人在想和做。各式各样搞乡村工作的,就有好几百处,梁漱溟所在的邹平实验田是其中的一处,也是规模、影响都相当大的一个。

  1924年,正是梁漱溟在学术界发挥影响力的时候,他自己却筛选了离开北大讲台,辗转多地办学,做农村考察。

  梁漱溟在一生中频繁申明自己“未尝有意讲求乎学问”,与别人尊他为“大儒”“大师”“思想家”相对,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学者”。

  “他这并不是自谦的话,”梁培宽说,“他是不甜为学者,而总是要行动。西方的哲学是‘爱智’,哲学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在智力上比较、在理论上发展。西方的哲学家,在思想概念上很讲究,但是他们只是‘讲’。而孔子的东西,是要去‘做’,要身体力行。我父亲认为,儒家精神是一种生活,这其中的‘哲理’只是一种副产品。它本身并不是哲学。”

  后来他与熊十力之间关于儒家精神的分歧和争辩,也源于此。所谓“正经事”,究竟应该是去“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还是应该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在熊十力、牟宗三等“新儒家”看来,梁漱溟的路子,是“精神的下坠”,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种堕落。

  但梁漱溟自己却觉得,那些精密而华美的哲学思想体系、理论架构,是有价值,但这个价值并不是无限的、最高的。他是要直面现世的问题去独立摸索 和求解。而中国问题,是他矢志一生苦苦求解的问题。

  他在80多年前,做出这样的论断:“改造中国必须从基层做起,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础做起,就要从最基层开始,搞乡村的自治,一乡一村的自治区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

  梁培宽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候的人们,是真心实意去干,没有人逼迫他们。他们都是自愿舍弃 城市里优越的生活,抱着一份理想扎根贫穷落后的农村去做实验,去为中国找出路。一呆就是很多年。有这种精神的人,是符合‘真正的公共晓 识分子’标准的。” 

  那时候的“公共晓 识分子”,不是为做官,也不是借此名号“镀金”,发不了财,更不是为了去凑热烈“表演”一番以赚“粉丝”。

  当时搞乡村建设实验的晓 识分子,还有陶行晓 、黄炎培、晏阳初等人,每个人的思路不同,做法也不一样。梁漱溟并不认为自己的路子就是唯独正确的,但他觉得,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大家逐步 会殊途同回走来 一起来。来 时候,中国就会有“乡村建设大联盟”的新的政治力量崛起。

  据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一书记载,1931年,包括梁漱溟在内的一批人,得来 了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在邹平县建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1932年底,“中华民国内务部”通过了在各地建立县政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的条例,邹平随后正式被列为山东省的实验县,已经建起的乡村建设研究院获得了一个官方的“名分”。山东省又直接将邹平实验县划回乡村建设研究院所属。

  这样,就搭建起来了一个“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平台。

  把社会变成一所学校

  1933年,8岁的梁培宽跟着母亲、弟弟一起,移 家来 了邹平,租了老乡的房子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