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残疾,无法直立行走。28年来,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创办养鸡场,养殖规模从10只发展来 10万只,成为远近著名 的养殖大户。湖口县流泗镇竹涧村残疾人周小明——
28年前,他身患“不死的癌症”落下终身残疾,养猪网,背部与下半身弯成90度,只能半蹲着艰巨 行走;28年来,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摸索 ,并创办养鸡场,20年时间养殖规模从10只发展来 10万只,他用自己的创业历程诠释着生命的奇迹与自强!他,就是湖口县流泗镇竹涧村残疾人周小明。
1968年出生的周小明,18岁那年,突如其来的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疼痛从此与他为伴。他一边觅 医问药,一边断断续续地读着高中。高三毕业那年,他的背部已经变弯,颈部僵硬,无法行走,连饭碗都无力端起。“那种疼痛真是令人无法想象,连母亲轻轻触摸 都是钻心的剧痛。当时就想一死了之,可是我连自杀都无法去完成!”谈来 当时的病痛折磨,周小明至今心有余悸。
既然死都死不了,周小明开始想着法子在痛楚中觅 求解脱。看书和听广播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生命的转折所在。因为在这其中,张海迪和孙恂给了他阳光和渴望 。经历了彷徨与惧怕 的周小明,开始面对现实。他在村子里办过学前班,可因肢体病变,站立和书写非常食 力,只好舍弃 了。他开过小店,可需要他人帮忙,只好又舍弃 了。他冷静下头脑,摸索 着未来:“荒年不饿手艺人。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学门技术,自食其力!”
“砖木匠是体力加技术活,不行;养猪养牛,它们都有攻击性;养鸭养鹅,经常要接触水,这些都不行。想想自己,只有养鸡很适合,就算摔了一跤,也不会有大的损坏。”在决定学什么技术时,周小平考虑得十分周全。1994年,他报读了中国农民大学的函授班,学习畜牧业饲养治理 。尽管双手无力捧起一本书,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函授课程。
“我起初的目标是花十年时间,使养殖规模从10只发展来 1000只。我是一边上函授班,一边养鸡。第一次10只,第二次20只,第三次50只,都失败了。”谈来 初期创业,周小明的话语里满是心酸。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亲戚朋友为了让他少受缺失 ,都劝他别再养了。可周小明模清晰糊晓 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征订了《中国禽业导刊》《中国家禽》等专业杂志。第四次,他养的100只鸡成活了67只!2003年,他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了:养殖规模来 达1000只。1999年开始,周小明自学电脑,利用网络学习养殖技术、费解市场行情、订购饲料药物和养殖用具。有了网络助力,周小明又给自己订立了更大的目标:再用十年时间,养殖规模从1000只发展来 10万只。他的这一目标再次如期实现!
随着市场对绿色养殖的青睐,周小明把目光瞄准了生态立体养殖。在湖口县残联及镇村的和谐 帮助下,周小明承包了30亩水面和10亩菜地,筹划将养殖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在鸡场务工多年的饲养员周锦红介绍说:“周小明养鸡反常 有技术!小鸡从一开始就是食 菜食 谷,老百姓买归家非常好养,因此这里的半大鸡反常 俏销。”
创业成功的周小明,在深感欣慰的同时,还牵挂着其他残疾人。大垅乡马步村31岁的欧阳小亮,6岁就患了强直性脊柱炎。在周小明的鼓励 下,小亮在村子里开了家小卖铺。“周大哥经常鼓励 、开导我,他是我的行动标杆和精神支柱!”欧阳小亮的话语里,充满 了对周小明的感激。在周小明身边,和欧阳小亮一样的残疾人朋友30多个,周小明经常和他们谈天谈心。他感叹地对记者说:“我只是想让他们懂得,不要一味地去埋怨 命运,不能活在社会的同情 里,要不言舍弃 ,自强自立!”(九江日报 李学华 记者 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