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变动情景
2.5.1 2013年1—7月份全国CPI变动估量
2013年1—7月份中,除2月份CPI来 达3.20%以外,其余6个月份均控制在2%~3%,物价总体上控制得比较平稳。据费解,1月份南方涌现不断低温阴雨、北方地区的雾霾和局部地区的雪灾,使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受来 较大的影响,价格上涨比较显然,在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中,蔬菜和肉类价格上涨的影响占了极大原因;2月份,在春节的带动下,鲜果、鲜菜、水产品和肉禽等食品的消费量增加 ,加之冬季雾霾天气对蔬菜交通运输也有影响,拉动了价格上涨,2月份3.2%的CPI同比涨幅是今年来的一个高点;由于每年春节前后的物价变动都带有显然的季节性,节日过后鲜活农产品价格通常都会有显然的下行,3月份鲜菜、蛋、肉禽和水产品等主要食品价格下行,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行较多;由于4月份全国平均气候较常年同期偏低0.4度,生猪行情,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7.9%,鲜菜的常态生产和供应受来 影响,导致价格上涨;进入5月份,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归升,鲜菜大量上市,价格下行较多,拉低了5月份的CPI;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 基本平稳。
6月份,由于鲜菜和鲜果上市量增加 ,鲜菜价格环比连续 下行,鲜果价格由5月份的环比上涨转为本月的环比下行,两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行约0.20个百分点;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相对平稳,CPI环比上涨0.1%,价格水平总体变化不大。由于新涨价原因增加 部分与翘尾原因减少部分相互抵消的缘故,7月份CPI同比涨幅与6月份相同。
2.5.2 2009—2013年7月全国CPI变动估量
2006年—2013年7月,2008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最高,为8.7%,2009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最低,为-1.7%。
2006年从各月同比价格变动来看,价格总水平小幅震荡,1月和11月同比上涨1.9%,为前11个月最高涨幅。3月份同比上涨0.8%,为全年最低涨幅,其余各月在1.5%左右小幅震荡;从各月环比看,出现 与往年相似的规律性特点 ,春节过后逐月下跌,6、7月份价格水平处于当年最低,进入第三季度,环比由负转正,价格逐月归升。
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9%,为本年度最高值,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为本年度最低值,自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 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态势涌现重大变化,3月份以来,CPI涨幅持续9个月超过3%的戒备 线,8月份以来,又持续4个月超过6%,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据统计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11月CPI涨幅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
2008年CPI整体上处于高位,下半年下滑显著。从各月同比来看,出现 前高后低,加速下跌的态势,2月份同比上涨8.7%,来 达全年最高涨幅,自7月份以后,加速下滑,12月份为1.2%,为全年最低涨幅。食品价格下跌和翘尾原因的减弱拉动CPI高位下跌的主因,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自2008年3月份开始逐月下跌,月度同比涨幅由2月份的23.3%下跌来 11月份的5.9%。食品价格涨幅下跌带动了CPI同比涨幅的下跌。整体而言,2007年底,国内粮食供求整体偏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受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冰冻雪灾的影响,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调出运力趋紧,运费成本上涨,使大米价格稳中趋升。国际方面,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暴涨。而第二季度后,全球金融危机,农产品价格归落,我国的粮食和食品价格也随着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