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锦
当前猪价不断归落,此前市场熟晓 的生猪行业“三年一轮归”的“猪周期”失灵。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崛起增加 了生猪市场的平稳性,规模企业不再根据猪价高低来决定补栏与否,无法承担 亏损的中小养殖户则被挤出。考虑来 未来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会进一步提升,加上生猪调控政策的逐步 宽松,“猪周期”势必会越发平缓,周期也会延长。
目前“猪周期”震荡越来越不显然,生猪市场的各方参与者已很难根据以往的“猪周期”体会准确判定 猪价走势。此前,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我国生猪市场出现 规律性的价格震荡。“猪周期”的循环规律通常为:猪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增——猪价归落——养殖户大量剔除 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猪价再次上涨。按照以往的体会,走完一个完整“猪周期”通常需要三年时间。
今年初以来,本该在消费旺季上涨的猪价反而罕见地、出乎意料地不断下行,令各方大唤 “看不懂”。按照以往“猪周期”的规律, 自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猪价完成一轮大幅上涨算起,2013年末至2014年应该迎来新一轮猪价上升周期,但上升周期并未涌现,连续下降的猪价宣告了“猪周期”的失灵。
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量加入平滑了“猪周期”。业内人士估量 ,导致“猪周期”失灵的一个关键原因是2011年以来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崛起。由于2011年猪价大幅飙涨,生猪养殖行业的利润丰厚,养猪网,既使养殖企业扩大规模,也吸引了大量行业外的社会资本进入,武钢、联想、中粮等企业均投入了规模化养殖的队伍。
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而言,其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养殖量较大,可以保持 相对合理的利润水平,抗风险能力远高于中小养殖户,其补栏与否也不再视猪价的高低而定,而是不断、平均 、平稳进行,甚至在生猪价格大幅归落时,效率较高的规模化企业会加大补栏力度,从而促使中小散户退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今年春节之后,在生猪价格大幅归落的同时,反映补栏主动性的仔猪价格反而持续5周上涨。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崛起改变了生猪市场的供给节奏和格局,也悄然改变了“猪周期”。
生猪养殖规模化率的提升将成为方向,使生猪行业的产能震荡和价格震荡更趋稳固 。相伴 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量进入和中小散户的逐步退出,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连续上升,这种方向在生猪养殖行业将会不断下去。
农业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达50%。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连续提高,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自2007年的21.8%上升至2010年的34.5%。业界估量 ,目前该比例已超过40%,未来5-10年有望提升至70%-80%。养殖规模化率的上升对于平滑生猪供应周期的作用显而易见。在猪肉消费难以涌现重大改变的背景下,养殖规模化率的上升,势必缓解供给震荡导致的价格大幅震荡风险。未来生猪市场将越发成熟,产能震荡和价格震荡均会更趋于稳固 ,“猪周期”自然也会趋于稳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