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了一年,玉米做多机会终于出现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指出,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一号文件发布后,市场反映剧烈,做多玉米的呼声渐起。

分析师赵金厚等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镰刀湾”等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降低,玉米产量有望持续下降。而占比最高的饲用玉米需求,有望受到下游养殖高盈利、生猪存栏回升,以及对于东北地区饲料企业开展补贴的带动而稳定增长。再加上季节因素,今年5~9月玉米价格或将上行。整体预计全年玉米价格仍将维持低位,价格大幅持续下跌概率不大,但波动或将加剧。
首次对东北饲料企业进行玉米加工补贴
目前中国饲料生产行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东北地区玉米在饲料方面使用占比相对较低,饲料厂多处于粗加工和小型企业的阶段,是玉米深加工环节的短板。
分析师陈庆庆表示,政策一方面对东北地区玉米需求有一定提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当地东北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至于影响有多大,需关注补贴额度的大小。
深化去库存:种植面积继续减少 产量有望持续下降
中国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临储制度后,每年制定玉米最低收购保护价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这使玉米行业由于前期靠调控主导,内外盘联动低,导致库存高、质量差、价格高。
去年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后,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其中“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约调减2000万亩,按照中国玉米单产0.39吨/亩来估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大概使得每年中国玉米产量下降780万吨。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仍将持续,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减少1170万吨。
分析师冯利臣认为,一号文件对于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对短期信心有所提振。但播种面积的调减、种植结构的调整,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供需层面实际作用到玉米市场,得需要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
他表示玉米是旱涝保收的高产作物,即使价格下跌,再加上国家各项补贴,农民还是会选择种植玉米。2017年玉米市场价格总体上来讲易跌难涨。去库存加之替代品冲击,玉米现货市场难有起色。
你让农民去改种,很多农民在种植技术上,包括品种选择上,都是很难作出判断的。
玉米需求预计保持稳定增长
玉米主要有饲用、深加工(淀粉、酒精)以及食用三种消费途径,2016年中国国内玉米消费2.27亿吨,其中饲用玉米消费1.4亿吨,占比62%左右(发达国家高达80%)。
饲用玉米需求有望受到下游养殖高盈利以及生猪存栏回升(东北地区环保压力较小,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生猪养殖有规划的向东北引导)的带动而稳定增长。
1月20日,国内现货玉米价格为1486元/吨,国外玉米进口到岸完税价格(考虑运费)为1847元/吨,国内外价格已倒挂约360元/吨。随着市场定价下的玉米外盘价格对于内盘价格影响的加强,以及玉米价格已经下跌至种植成本线附近,申万宏源认为2017年国内玉米价格下跌空间有限。
多因素导致或现季节性反弹
通过对2009至今的国内玉米价格季节性数据研究,发现Q1价格下跌(平均-1.02%)、Q2Q3回升(平均+6.10%)、Q4回落(平均-3.85%)。申万宏源认为,季节性波动的原因在于中间商抛货和农民惜售心理。
潜在风险:抛储以及口粮作物供给侧改革
此外,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仅涉及玉米、白糖、棉花等经济作物及粮食作物,2月3日发布的2017农业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将调整小麦、稻谷等口粮作物的最低收购价。由于口粮作物与玉米在饲料以及淀粉等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小麦稻谷等口粮作物价格下跌,也会使玉米价格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