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臣,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虽然秋收已过、天气渐冷,但时下,为了大豆遗传育种工作,张孟臣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忙碌在示范田里。“需要在田里搞数据估量 ,看有没有合适培养的新品种”。张孟臣介绍说。
耗半生之力,张孟臣构建出品种繁多的“大豆王国”,许多同行亲切地称他为“大豆国王”。
高产优质、抗逆性是大豆新品种的趋势,但培养一个有突破性的新品种非常困难。“一样 需要10年的时间,而且必须扎根田间地头,只窝在实验室里是不行的。”张孟臣说。
20多年来,张孟臣一直致力于解决这样的难题,先后育成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种18个。“冀豆7号”、“五星1号”、“冀黄13号”……这些都是张孟臣“大豆王国”的成员,每一名新成员背后都凝结着他艰辛的付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北省夏大豆面临产量低和品种生育期偏长的突出问题。为缩短育种进程,增强品种的适应性,张孟臣保持春在广西、夏在河北、冬在海南进行一年三代动态育种,经历了几个春秋的“南繁北育”和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广泛选育,最终育成了突破性品种“冀豆7号”,首创夏大豆亩产316公斤的最高产量纪录,中国养猪网,完结了我省大豆长期低产的历史,同时突破了我国现有大豆品种的适应范畴,实现了早熟、高产与适应性的统一,成为我国大豆育种史上唯独获得“国家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的品种。
近年来,进口大豆长驱直入,中国的大豆产业面临发展逆境。“不能怪国内榨油企业进口大豆的主动性高,只能说国内缺乏优质高油品种。”张孟臣自我加压。为突破逆境,他带领 科研人员扎进田间地头,反复选种、做实验。有时为了估量 一个生物性状,他几天几夜不合眼。科研创新的道路没有止境,张孟臣说,他相信这样一句话:“沿着前人的脚印走自然要轻松些,但永远留不下自己的脚印。”
[责任编辑:陈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