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产销旺季正是春节前后的几个月,但对于今年的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来讲并未重现。
据悉,黑龙江省内70多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并已全部停止收购大豆。
备受国家农业补贴呵护的中国大豆何以沦落来 如此地步?
东北油脂企业陷入难解的循环
“国家的补贴依旧补偿 不了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之间庞大的价差,现在企业加工生产依旧是亏损的。”黑龙江龙江福粮油公司(以下简称龙江福)总经理宋胜斌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事实上,宋胜斌所在公司是少数没有停工的企业之一,但是其加工的原料并不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的2009年产的大豆,而是来自中储粮负责保管的国家临储大豆。
去年10月,国家在东北地区划拨暂时储备大豆195万吨,转为地方储备,并一次性给予地方大豆加工企业210元/吨的补贴费用。宋胜斌就是在那个时候得来 了10万吨的临储大豆,“我们现在加工的豆子就是那批大豆剩下的一部分。”据他介绍,之前加工这些得来 补贴的大豆是有利润的,“但是现在也不行了,加工依旧亏损。”
因素很简单,现在进口大豆的来 港价格只有3400元/吨左右,和东北建立在国家规定的大豆最低收购价3740元/吨的价格之间存在三四百元的价差,之前210元/吨的国家补贴已经不能完全补偿 。
而在加工完这些大豆之后,宋胜斌面临的可能是另一种更不利的情景,若是企业自行以不低于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每吨所能得来 的补贴只能为160元,若进口大豆的价格坚持当前的水平,其加工亏损自然就更多了。
“加工完这批豆子就准备停产了。”宋胜斌说。
大多数油脂企业和宋胜斌的龙江福类似,并没有主动性去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就像黑龙江大豆协会发布的公告所说:“近日省内大豆市场多数无价无市,油厂停收。”
而豆农们仿佛还并不着急 。记者从黑龙江大豆协会费解来 ,目前黑龙江省还有近4成的大豆在农民手中没有售出。“惜售的心理比较重。”而由于有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农民们普遍认为大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毕竟春耕要来 5月份才会开始,农民们仿佛还有一些时间来权衡和等待。
不过,由于去年东北气温低温多雨,导致所产大豆品质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储粮收购的标准,“我们来 现在只收购了大约10万吨大豆。”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因此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估量 ,春播之前可能会有一个卖豆的高峰,“近期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已经开始有压价的现象了。”
众多油脂企业的摸索 逻辑则简单得多,只要加工亏损,就会筛选停产。整个东北的油脂加工业已经陷入这样一个难解的循环:国际大豆价格走低-亏损停产-国际大豆价格走高-开工生产。“可以说整个产业链已经崩溃了。”一位油脂集团老总这样评判 。
豆油企业向沿海靠拢
宋胜斌开始怀念没有国储和大豆最低收购价的日子,“那个时候活的倒是挺好的。”由于在我国的整个大豆产业中,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多年以来,国产大豆早已经失去了定价权,只能根据来自美国、南美洲的大豆价格“随行就市”,虽然价格的产生方式是被动的,但由于没有最低收购价政策,国产大豆产业链依旧能够坚持顺畅,只不过在大豆价格走低时,企业压低收购价,会使得中国的豆农承担 庞大的缺失 。
国家的临储计划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正是为防止“谷贱伤农”而出台的,但保护农民利益的结果也造成了整个产业链的破碎。
“我们基本上已经舍弃 了。”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仁礼有些悲情地对记者说。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九三粮油在整个东北地区有5个分厂,田仁礼介绍说,这些工厂并没有停工,还在连续 生产,“亏损是一定的,但由于我们是国有企业,只能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让田仁礼有些庆幸的是,九三粮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大连、天津、防城港等沿海地区建立了分厂,以进口大豆为原料进行生产。“这两年来一直在用沿海工厂的利润来补偿 东北几个分厂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