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规律性剧烈震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是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
市场运行自身形成的平稳 远比行政命令得来的成效稳固
探索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国家生猪价格风险调剂 基金
猪价震荡难以避免,但应防止过山车似的剧烈震荡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娇艳介绍,根据发改委的据统计数据,截至4月23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已经持续19周下行,累计下行幅度达31.11%;猪粮比价持续18周下行,持续15周处于6∶1盈亏平稳 线以下。“五一”期间全国生猪市场涌现上涨,但并不具备不断性,分析5月份的猪价以波动行情为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生猪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震荡是常态的市场经济现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过程。但震荡过大,就会猪贵伤民,猪贱伤农。
李国祥估量 ,“猪周期”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是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观测预警体系建设投入少,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现阶段这些影响原因还没有根本性扭转。目前我国还有5000万左右养猪户,户均每年出栏生猪仅14头;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面还不够宽,大多养殖户还在依托 分散的市场信息来安排生产。由于生猪生产周期较长,养猪场户根据当前行情所做的生产决策,往往难以适应一年半后的市场需求。可以说,短期内“猪周期”还不能完全排除 。
陈娇艳则表示,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从小散户向规模化养殖发展的转型升级中。近几年与散户退出相反,大量外围资本争相涌入养猪行业,非养殖企业也开始纷纷加入。这些企业抗亏损的能力较强,因此近两年的生猪价格周期已不如往年显然。
综合各方面情景看,目前生猪价格仍未走出本轮震荡周期的下行通道,端午节前猪肉供需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生猪价格下降压力依旧较大,将坚持低位运行态势。
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构建新型生猪生产经营体系
在这种情景下,如何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打破猪价不断低迷的局面?
专家建议,要健全完善观测预警及宏观调控机制,治本之策还是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生猪生产,倡导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同时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等。
陈娇艳估量 ,我国猪肉年消费量相对平稳,如果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疫病管控得当,出栏量也会相对稳固 ,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体会,加大供需对接力度,从而做来 供需基本平稳 ,逐步走出暴涨暴跌怪圈。
陈娇艳还表示,政府部门不仅要通过储备政策、补贴政策,在猪肉价格处于低谷时出手干预市场,更要在农产品的供求信息、金融工具的创新、减税、减费、减少审批、放松管控等方面多下功夫,市场运行自身形成的平稳 远比行政命令得来的成效稳固。
“未来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进一步推进规模化养殖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探索新的保证 养殖户利益的手段,推行生猪保险将成为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陈娇艳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实施目标价格保险制度有利于平稳生猪的价格,从根本上保证 养殖户的利益。
专家反常 建议,要利用好各种金融工具对猪价的调控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 对生猪养殖场户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支持摘 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生猪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国家生猪价格风险调剂 基金,在产业处于低谷期时,通过发展基金对产业进行调控,生猪价格,对养殖户进行补贴。
李国祥则认为,新形势下还需要适度调整相对过剩的生猪产能,调整生猪养殖结构,促进生猪产销组织的发育,完善生猪市场结构。对于在平稳市场方面发挥主动作用的养殖企业给予倾斜。
“当前我国生猪市场虽然对养猪户显然不利,但也是倒逼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有利时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挠 住机遇深化改革,引导产业创新,培养生猪生产要素市场,转变养殖方式,特别是推进生猪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加快构建新型生猪生产经营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产业不断健康发展。”李国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