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养殖场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刚建厂一两年可能没有疫情,猪好养,基本不发病,但是后来就越来越难养,几乎一直处于发病状态中。养殖场发病原因简单来说有两个:一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达到一定程度,二是畜禽自身的抵抗力水平较低,不能有效的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侵入途径与感染的种类有关,养殖场能够采取措施主动、有效控制的就是防止病原菌的传入场内和降低场内已有病原菌的的含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消毒的功用所在。
做好消毒措施是养殖场构建防疫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每一位养殖场管理人员老生常谈的环节,但是消毒是日常的琐碎性的工作很容易被忽略,另外一点是具体执行消毒措施的人员本身没有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正确执行消毒措施(稀释、操作)导致了消毒工作没有很好的进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一些抗生素功效被盲目夸大,许多养殖场只忙于使用各种抗生素救火,却不知道火是从哪里烧起来了的、该怎样彻底的清除起火源头,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已经销声匿迹的疾病有新的抬头趋势。
那么怎么进行合理的消毒工作,减小养殖场疾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养殖成本?
笔者认为这要从3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养殖场管理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性
2、加强对消毒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3、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
正确的消毒可以有效的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中大型规模化养猪场防疫措施做得相对比较好,小型养殖户很多甚至没有消毒意识。据了解一些小的养猪场人员车辆随便进出,卫生环境差,很大程度上给疾病的流行提供温床。因此提高养殖场管理人员的消毒意识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
经常消毒是必须的措施,正确的消毒方式能够防止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选用适合的消毒剂,定期轮换消毒。没有疫情时也要定期消毒,周边有疫情时增加消毒频率,并且经常更换消毒剂种类。可以说,科学合理的消毒是养殖场长治久安的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途径。